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融入大灣區,走向更廣闊的海洋和森林

「香港回到了我們熟悉的樣子。」日前,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接受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 )專訪時暢談香港的新變化,並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融共通積極建言獻策。

採訪過程中,陳勇金句頻出。他說,從制度建設和新冠疫情上,中央為香港「接種」了兩劑防禦「病毒」的疫苗。香港目前已經逐步解決了保治安、保健康的社會訴求,下一階段就是要保飯碗、保經濟,重新再出發。

換句話說,就是要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陳勇認為,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香港就可以抓住時代的機遇,實現新一輪的騰飛,讓香港的市民能夠全方位分享到穩定和發展的成果。

他將香港現階段比喻成「漂亮的井」,並稱「只有融入大灣區,香港才能夠從原有的漂亮的井走向更廣闊的海洋和森林」。

「香港『接種』了兩劑防禦『病毒』的疫苗」

澎湃新聞:今年以來,香港出現了哪些積極的變化?

陳勇:

我們現在看到最積極的變化是香港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恢復正軌,法治恢復正軌,任何違法者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才是我們熟悉和認知的香港,才是法治核心價值和制度得到世界擁護的香港。香港已經恢復到以前正常的水平和狀態了。

現在,香港的新冠疫情得到初步的控制,在國家的支持之下,逐步清零;另外,在中央的出手之下,落實了香港國安法,完善了香港的選舉制度。這等於是為香港「接種」了兩劑防禦「病毒」的疫苗。中央出手,香港有救。

我希望這些積極發展能夠持續讓香港從保生命、保健康到保飯碗、保經濟,讓香港更加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令香港在社會穩定后經濟能夠重新再出發、再發展。

澎湃新聞: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如火如荼,您對於灣區的發展有什麼期待?

陳勇: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主席親自謀划推動的,深圳跟香港一樣(曾經是小漁村),但深圳從小漁村發展達到現在水平所用的時間比香港短。尤其是現在,我們期望香港更全面更快融入整個大灣區發展,同大灣區珠三角9個城市和澳門一起分享「一國兩制」下國家發展的紅利,令香港和國家一起推動和成就民族的復興與輝煌,讓香港在這個基礎上再次騰飛。

「人才在前面走,醫療教育福利也要跟著人走」

澎湃新聞:對於香港來說,如何把「人才紅利」跟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的「產業優勢」相結合?

陳勇:

香港的未來,要融入大灣區,融入「十四五」規劃以及「雙循環」的發展大計里,這樣香港才能夠再出發。香港的大學是和國際接軌的,香港的大學很多高端人才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我們看到大灣區的產業優勢又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這兩個強強結合,就能夠打造一流的灣區。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更進一步落實大灣區內的規劃和「十四五」規劃,首先人才先行,應該引入港澳與國際的人才,加強大家的互相交流和共存共榮。

我們港區人大代表也有這方面的建議,包括現在已經落實的香港律師可以在大灣區進行相關業務,還有其他的專業比如建築師或者會計師、社工等等,這方面(人才扶持措施)都是接連不斷的。國家還在大灣區內給予香港及海外人才稅務優惠、住房優惠等等。這些結合起來,就有了人才流動和共融共建,下一步在產學研等方面就有更高層次共融的灣區平台。

澎湃新聞:怎麼看待香港高校到內地合作辦學的熱潮?

陳勇:

這也是大灣區的人才自由流動。我們看到過去幾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紛紛積極在大灣區設點。這個的好處就是有一些科目,你在大灣區這個大學裏面學習畢業之後,同時可以拿到兩份證書。一份是香港乃至國際承認的,一份是我們全國承認的。這個優勢和平台是世界上比較少有的,對香港各界的人才吸引非常大,所以我們鼓勵香港的人才流動。除了大學,現在甚至有些中學也在大灣區設立分校,甚至開辦新學校。這樣更有利於人才全方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

我們希望內地、香港再加上澳門,在「一國兩制」之下擁有兩種制度,可以培養出更高層次的人才,更多元化的人才,將來可以立足大灣區,面向世界。不管是英語系國家,還是葡語系國家,將來都會和灣區拉得更近,共同創造的機遇和價值會更高。

澎湃新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才自由流動,實現從「硬聯通」到「軟聯通」,還需要解決什麼?

陳勇:

我非常讚成這個軟流通,包括文化、人才、軟實力等方面。

人才,不光是自己,他的父母要供養,他的小朋友將來也要學習和發展。我們希望在大灣區城市有平台可以讓他們的父母有更好的養老條件,他的小朋友可以選擇更多元化的學校和教育體系。也就是我們希望引進的不光是人才,還有整個配套,包括教育、生育、養老醫療體系的配套。

也就是說,人才在前面走,他在香港的醫療福利、教育福利也跟著人走,能融入大灣區。比如講已經落實的香港大學深圳醫學院,香港市民到那裡看病可以使用香港的醫療券。這方面如果能夠再拓寬加深的話,那就更有利於香港身份或者澳門身份的專才,在大灣區紮根和發展。

「從漂亮的井走向更廣闊的海洋森林」

澎湃新聞:不少港澳青年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置業,這種現象背後說明什麼?

陳勇:

香港陸地總面積約1110平方公里,人口750萬。大灣區的總人口是香港人口的10倍以上,土地面積更是香港的幾十倍。只有融入大灣區的機遇,香港才能夠從原來的漂亮的井走向更廣闊的海洋和森林。

我們看到香港年輕人尤其是讀理科的畢業生,在本地找到專業對口、發展前景又好的工作機會不算容易。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灣區、科技創新高地,不少香港理工科年輕人在大灣區找到發展機遇。國家、大灣區地方政府和香港政府對青年人在大灣區的四業(課業、就業、創業、職業)都給予了很大鼓勵,很多地方還提供了指導、培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香港青年人只要願意熱情擁抱大灣區,一定會為他個人和家庭實現更好的發展。香港和國家也能夠凝聚更多人才,一起創造更好的前景。

澎湃新聞:從香港國安法出台,再到「愛國者治港」,您覺得香港下一階段的社會訴求以及發展重點是什麼?

陳勇:

從香港國安法出台,再到「愛國者治港」,解決了香港要保生命、保治安的訴求,目前政治環境、政治制度、社會穩定這幾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中央出手再加上香港各方面的落實配合。那麼接下來一個階段,我們就要保飯碗、保經濟,重新再出發。希望香港各界集中精力,尤其是特區政府各個部門還有立法會。現在立法會清除了一些黑暴和縱暴派的政治人物之後,效率恢復正常了,重點集中在民生政策上面了。

我希望在這個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到明年的三場重要選舉,包括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立法會選舉,還有行政長官選舉。這樣香港在逐步取得政治成績之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民生,讓750萬市民尤其中基層市民感受到香港的政治和法治恢復正常。

在社會穩定之後,香港更要集中精力改善市民的生活,為香港的經濟增加新的動力,融入國家建設,促使香港實現新一輪的騰飛。這樣的話,市民大眾才會從政治和經濟民生方面,更全方位地分享到穩定和發展的成果。大家一起肩負國家發展的使命,同時也能分享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巨大紅利。

 

[2021-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