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謙倡制訂文化發展藍圖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黃梓謙在「01開講」發表題為「制定文化政策藍圖 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文章,文章指出中西交匯的香港極具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唯回歸以來並未加以發掘。他認為「文化就是力量」,香港理應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推動文化事業,既豐富自身內涵,又提升國家軟實力,而當務之急就是制訂文化政策藍圖,例如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文化藝術設為中小學必修科,做到全港十八區「區區有藝術」,推動文化藝術消費市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核心,發展中西文化藝術交流平台。黃梓謙文章全文如下:

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市,累積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產業極具發展潛力,政府理應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其中一個施政重點。可惜,過去十多年,香港的文化潛力並沒有爆發出來。九年前,文化局被一班為反而反的政客拉布拉死了;而現屆政府雖然重視西九文化區,但五年來卻沒有制定一套清晰的文化產業發展願景、目標、策略、方向及行動綱領。

香港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須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不能單以香港為本位,才會事半功倍。文化就是力量,推動香港的文化事業,既能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同時又能豐富香港的文化內涵。在《十四五規劃》中,亦有不少篇幅提及香港在國家文化政策上的定位,如在第六十一章明確指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在第十篇,即第三十四至三十六章,勾劃出國家的文化發展方向,包括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另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提出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2025年和2035年發展目標、灣區文化建設重點項目等。香港至今沒有一套完整配合國家和大灣區規劃的文化發展藍圖,試問又怎能把握機遇,發揮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呢?

我認為香港文化產業發展有六個發展方向。

1.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當代中國藝術,加強與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互鑒

政府除了舉辦恆常的展覽及交流活動,更應考慮每年舉行中國香港國際文化高峰會,將國內外文化藝術精英聚集西九文化區,促成全球中西文化多層次對話,做好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世界更認識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誠然,不少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正利用香港將當代中國文化向國際傳播。舉例說,在國內外炙手可熱的80後北京雕塑家任哲,透過雕塑將中國文化的神韻以西方現代氣質表達出來,將東方文化思想融入他的武士雕塑作品中,更吸引跨國和國內著名品牌與他合作,推出由藝術概念延伸出來的文化產品。他的作品《雲端》正豎立在中環交易廣場,這對互相較勁的不銹鋼武士已融入上班族的生活,成為鬧市中的一道文化藝術風景。未來,香港可為更多優秀的藝術家提供良好的傳播及交流平台,向全世界展視中國文化的美好一面。

2. 以西九文化區為核心,推動大灣區文化產業帶發展

西九文化區內的劇曲中心早已啟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將相繼開幕,整個文化區不僅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文化藝術樞紐,更將成整個大灣區的文化核心,可由此推動大灣區文化產業鏈的發展,達至《十四五規劃》提及「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香港的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等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文化服務機構深度合作,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促進香港,以至國內外的文化愛好者在大灣區流動。

3. 區區有藝術,設地區文創區,全方位培養藝術家

要營造藝術氛圍,公共藝術就要無處不在。在西九文化區外,未來香港在各區將興建文化中心,如東九文化中心及新界東文化中心,當中東九文化中心更是本港首個科技藝術旗艦項目,具備頂尖設備。政府應考慮在全港十八區發展小型文創區,設立不同的藝術主題,資助年輕藝術家進駐及進行創作。當中,可設下一定條件,如要求將他們的部分作品必須連結該社區,並在社區中展出,做到「區區有藝術」。為培養年輕藝術家,應鼓勵他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藝術人才交流培訓計劃,擴大藝術創作平台和人脈關係。合資格的香港文化藝術項目,亦可借助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4. 完善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藝術消費模式的發展

在疫情下,香港在2020年的藝術市場佔有率更達23.2%,超越倫敦、僅次於紐約,成為世界第二大當代藝術拍賣市場,而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亦創下不少成交紀錄。月前,Art Basel 展覽在疫情下再臨香江,依舊吸引城中藝術愛好者欣賞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藝術品。未來,預計香港的藝術市場會持續擴大,通過完善文化產業鏈,將有潛力爭取成為世界第一。隨著香港藝術收藏家逐漸增加,香港亦可善用閒置工廈,發展高瑞藝術品寄存中心。

5. 改革教育裝備年輕人,開設貼近市場的藝術文化課程

蓬勃的藝術市場及頻繁多元化的中外交流活動,將增加整個大灣區及香港對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行政人員、文藝觀賞者的需求,香港在教育上必須與文化產業發展接軌,改革課程裝備年輕人滿足文化產業的需要。事實上,香港的藝術品拍賣於2020年銷售額再創新高,按年上升超過1成,高達7.26億美元,但我們本地的畢業生卻未能分享文化經濟產業興盛的成果。有學者亦指出,本地學生既缺乏對國內市場的認知,又沒有海外藝術教育土壤的培養,在市場競爭下處於劣勢。因此,政府必須開設更多與文化藝術產業相關的課程,如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研究學士及碩士課程,不單止培育具創意能力的藝術家,更要強化他們對中華文化和國內藝術市場的認識,鼓勵他們到大灣區實習交流及發掘創新意念。同時,香港亦應從小培養年輕人文化藝術鑑賞能力,將文化藝術設為中小學必修科,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文化培育和交流計劃,增加年輕人對灣區不同地區文化的認識。

6. 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發展中西文化體育旅遊體驗

在2023年,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體育城相繼落成,有助推動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香港亦應重點支持本地深度遊,發掘具中西文化特色的藝術、建築及歷史的獨特風貌,吸引更多遊客,特別是年輕人。要成功將香港塑造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範中西文化旅遊之都,政府必須更好回應及配合國家大局發展,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更貼近國家相關政府機構的職能,任命有文化藝術體育素養、全球視野、行業知識的管治團隊,才能更好帶領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發展文化產業是香港其中一個明顯優勢。在步入「由亂及治」的新階段,香港不能怠慢,要重新認識自身在國家大局中扮演的戰略角色,然後在各個政策領域上逐一制定五年計劃,提升治理效能,全面落實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