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援港建臨時醫院及港版方艙 築牢香港防疫後盾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外貌。

「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主題展目前在會展中心舉行,「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民生工程走訪活動今日(27日)參觀中央支援香港臨時醫院(後定名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港版「方艙醫院」,及社區治療設施。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就施工技術、理念等進行介紹。

據介紹,香港臨時醫院和社區治療設施(港版「方艙醫院」)於2020年7月本港第三波疫情爆發時,特區政府向中央申請援助,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示,由深圳市政府具體實施,是史上首次。

項目負責人張毅介紹氣壓平衡儀。

爭分奪秒縮短工期

香港臨時醫院是全球首家全MiC負壓隔離病房傳染病醫院,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4萬平方米,包括6棟病房大樓、1棟醫療中心大樓、1棟能源中心大樓,以及液氧站、危險品倉和其他配套設施,提供816張負壓隔離病床。以往在香港興建同等規模的醫院需時4年,但疫情嚴峻,時間就是生命,該項目在兩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項目團隊夜以繼日的奮鬥下用時僅4個月就建成,且滿足香港永久建築標準。

病房內部環境。

社區治療設施項目,即港版「方艙醫院」,是內地及港澳地區首間高標準負壓智慧方艙醫院,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提供952張病床。項目採用DfMA工藝設計原理,實現現場快速安裝。項目於去年9月19日開工,整體工期28天,用時4日完成所有間隔安裝,10月1日完成所有建築、機電設備等安裝,7日完成所有測試和驗收,並於9日正式移交使用。

病房內部環境。

整個項目呈現「三新一高」特點

「三新」為管理新模式、設計新思路、建造新技術。中國建築對接逾20個政府部門和6個公營機構,創新「一國兩制」援建項目模式;創新基於DfMA方法的模塊化醫院設計思路,充分應用板塊化設計理念,將社區醫療設施和臨時醫院分別劃分為7個和4個主要模塊,通過集中資源打磨基本板塊、不同模塊間的靈活組合實現空間和形態的多樣化,提升設計質量和速度;創新智慧建造結合MiC技術(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組裝合成建築法)。

臨時醫院建設符合香港永久建築標準,可抵禦10號颱風、具備完善消防系統、排水系統滿足50年一遇洪水要求。

「一高」為產品高質量,即打造國際一流質量防疫醫院/設施,包括改變亞博館原有冷氣通風系統和及新增其他設施,形成整體空間「大負壓」、負壓方艙「小負壓」雙重「負壓」設計,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臨時醫院是全球首家全MiC負壓隔離病房傳染病醫院,建設程序滿足香港政府所有法規,符合香港永久建築標準,可抵禦10號颱風、具備完善消防系統、排水系統滿足50年一遇洪水要求,及採用智慧醫院設計理念等,降低感染風險,亦有助提升醫護工作效率,減少未來醫護使用人次。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內的樣本收集室,每日可處理1500個檢測樣本。

數據顯示,項目有效提升香港抗擊疫情的能力,主要接收16-65歲、輕至中度病情的新冠病人,使當時公立醫院一線負壓病床數量增加75%,公立醫院整體測試能力提升15%。

來源:香港文匯網[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