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增至5.9年 年底料破六

 公屋輪候年期愈來愈長,房屋委員會昨日公布截至九月底最新公屋輪候年期,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較6月底時的5.8年,再增逾一個月,升至22年新高;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3.7年增至3.8年,是2000年以來新高。

 有房委會委員形容,公屋輪候時間及宗數「見不到下降趨勢」,預期最快今年底輪候時間衝破六年大關。有智庫建議盡快「拆牆鬆綁」,透過引入私人參建及加快新發展區土地供應,以加快推進公營房屋發展。\大公報記者 鄭文迪

 截至今年9月底,一般公屋申請有15.37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約10.08萬宗,即共有25.45萬宗申請,較六月底的數字略減100宗。房委會表示,今年第三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800宗、長者一人申請約270宗。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按季上升了0.1年,是由於不少獲得編配的申請者輪候已久,他們的輪候時間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

 房會委員:高峰未過

 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公屋輪候時間再次攀升是在預期之內,並預期「高峰位未過」,因為粉嶺皇后山、屯門和田邨等大型公屋屋苑於明年初入伙,屆時會有大批輪候多年的申請人同時間獲派房上樓,公屋輪候時間或會衝破六年大關。他又說,整體申請數字近年有輕微下跌趨勢,但「隊頭」輪候已久,預料要到2026/27年度後,亦即10年長策的後五年,有更多大規模單位落成後,才有機會令輪候數字回落。

 倡「N無津貼」恆常化 

 另一房委會委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對公屋輪候時間再延長不感意外,但對基層家庭及長者的處境感到憂心,特別是近期通脹壓力加大,未能「上樓」的基層家庭及長者,生活將更困難。他指出,未來五年的公屋供應都難望達標,政府應增加短期支援,包括促成更多過渡房屋供應、將俗稱「N無津貼」恆常化等。他又建議,房委會應研究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可望縮短建屋期九個月至一年半不等,形容「就算個餅做唔大,都至少可以做快點」。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員梁躍昊指出,公營房屋落成數字仍然落後於政府的供應目標,如情況不變,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預期會在明年突破六年。基金會預測,如要扭轉輪候時間升勢,未來五年需要最少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拆牆鬆綁」,加快推進公營房屋發展,例如引入私人參建,以及加快新發展區的土地收回及平整工程。

     來源:香港大公網[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