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優化收地及補償安排 将「特惠分區補償制度」合併為兩級

    政府近年持續提升收地力度,以滿足社會需要的土地供應及推展各項社區改善項目。發展局今日(3日)公布將優化政府收地清拆項目下為土地業權人及業務經營者提供的補償安排,賠償金額將提高6成,另外政府預算未來5年收地金額將增加1成或60多億元。

    土地業權人的特惠補償方面,把「特惠分區補償制度」的四個級別合併為兩個級別,分別為「第一級別」,適用於發展用途所需的土地,例如新發展區、房屋、經濟發展用途以及相關公共設施,補償金額訂於現行制度的甲區補償水平,以及「第二級別」,適用於非發展用途所需的土地,包括鄉郊改善及保育用途,補償金額訂於「第一級別」的一半。
 

    發言人表示,在日後的兩級分區補償制度下,位處新發展區以外因發展用途被收回土地的業權人,將會獲發與新發展區內發展項目同等的「第一級別」補償金,相對於未合併補償級別前新發展區以外的發展項目一般所獲的乙級補償金,補償金額將增加六成。非發展用途被收回土地的業權人,將會獲發「第二級別」補償金,相對以往鄉郊改善工程一般所獲的丙級補償金,補償金額將增加兩成。
 

    戶外業務經營者的特惠津貼方面,「露天與戶外業務經營者的特惠津貼」對有關業務經營者最短營運年期的資格準則,由在政府進行凍結登記當日前營運不少於七年修訂至不少於兩年,以及取消可獲計算津貼額的露天場地面積上限,但地政總署日後計算津貼額時,保留權利就可疑個案扣減不屬實質經營的面積。
 

    發言人表示,特惠津貼的原有審批條件或令部分受影響的業務得不到適切的金錢援助以應付遷出開支及收地清拆帶來的影響。縮短凍結登記當日前的最低營運期限是與寮屋住戶申領現金特惠津貼的最低居住期限看齊,放寬可獲計算津貼額的露天場地面積上限是為反映個別業務經營者的情況。

    發展局預計,2022/23年度至2026/27年度期間,要收回500公頃私人土地,2026/27年度後另要收回200公頃私人土地,以及為相關項目清理510公頃政府土地;並計劃在已知正籌備項目以外,收回及清理更多土地,以發展新界北及《2021年施政報告》內公布的北部都會區內的其他公共項目。

    發展局將於5月10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作出簡介,並計劃於5月底或6月初尋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上述優化措施。如獲通過,實施日期將追溯至今天(3日)。

    來源:香港商報網[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