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各類紀念研討會與講話層出不窮,最權威和最受關注的自然是習近平主席的七一講話。「長期堅持」而不是「五十年」的數學或哲學之辯,給「一國兩制」帶來了最強有力的信心和希望。習主席在講話中提出「『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證明了「一國兩制」的實驗性質和戰略抱負。
在筆者看來,「一國兩制」是一場偉大的制度實驗和文化實驗。正因如此,「一國兩制」的歷史需要被記憶,智慧需要被傳承,文化需要被認同。2022年7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解讀習主席七一講話時亦特別凸顯「一國兩制」蘊含的厚重的歷史邏輯與歷史座標意義。
無獨有偶,2022年6月30日,「一國兩制」知識檯曆編輯委員會、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港澳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等單位在香港大學北京中心成功舉辦「日曆上的香港·慶祝回歸25周年暨『一國兩制』知識檯曆編纂學術研討會」,可謂對「一國兩制」的實驗性、歷史性與知識性的及時而深入的探討,且兼具文創與博物館事業的推進價值。
中國人特別重視歷史,也特別重視人的實踐意義在時間維度中的展開。我們中國哲學真正的古典《易經》當中有一句話特別合乎「日曆上的香港」之意象,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曆上的香港」,也就是說每一天既是自然時間,也是歷史時間,是歷史對自然的記錄和轉化,從中產生出歸屬於「人文」的特定化意義。自然時間是科學負責來計數,但是歷史時間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聯合與實踐,人的主觀意志可以雕刻,可以塑造。「一國兩制」顯然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政治智慧,進行一個歷史的雕刻。這個雕刻的目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一國兩制」一定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當中,為了民族復興,為了國家的現代化而被構想、確立、實踐,然後評估,以及再出發的。習主席七一講話落腳處同樣將「一國兩制」置於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予以定位和期許,切合了「一國兩制」的歷史文化使命與實踐功能。

「日曆上的香港」能夠把自然時間當中的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呈現出來。我們都講人心回歸要去殖民化,英國在香港有很多歷史存留,給香港很多記憶,塑造了價值觀,我們的中國在香港沒有博物館,西九故宮也只是剛剛開啟。必須讓香港社會和香港民眾具體接觸、學習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與制度文明,那麼「一國兩制」就是最好的載體與框架。我們必須要將歷史教育和國民文化教育提上議事日程,補上這一課。而「一國兩制」知識檯曆與博物館是非常好的創意性方案與現實化載體。博物館還在籌建之中,而知識檯曆已然發揮了銘刻、沉澱與傳播「一國兩制」豐厚的歷史文化的實際社會功能。儘管剛出的兩版檯曆難免有遺漏和偏頗,但它是「一國兩制」文化教育和傳播事業的一個勇敢的起步。我們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這一集體的事業之中。
今天活動的主場地是香港大學北京中心,這具有特別的意義。我前兩天來拜訪會場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2014年我去港大校園的時候。香港大學的一年訪學,對佔中過程的全景式研究,對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學術道路有顛覆性和突破性的影響,我很感謝那樣的影響一直帶領我走到今天的狀態。
「一國兩制」絕非權宜之計,也不限於經濟利益功能,而是中國共產黨從戰略高度統籌處理和平統一與國家現代化的頂層決策與憲制安排。
從國家理性來看,「一國兩制」是國家對地方的高度自治授權與地方對國家持續貢獻的理性結合,這是動態平衡的政治公式,有助於準確理解「一國兩制」的內在法理邏輯,能夠說服所有人支持這項具有內在智慧和理性的全民族事業。比如我是江蘇人,但既然「一國兩制」的特殊安排有利於國家整體現代化,也就能夠惠及江蘇的發展,所以我就會支持。這一公式也給了香港以持續性壓力,就是要擔得起國家的高度自治授權及其信任期待,要自身保持繁榮穩定,要對國家整體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作出持續性貢獻,才能心安理得地延續「一國兩制」。因此,「一國兩制」作為實驗事物是有規律和有條件的,從「五十年不變」到「五十年之後也不用變」絕對不是自然時間的平推,而是具體實踐的驗證與支持,必須持續證明「一國兩制」是一個「好制度」。好制度才不會變,不好的就一定要變,將不好的變掉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好的元素,這才符合「一國兩制」的初心與本質。
從完整的制度功能來看,「一國兩制」包含了四重功能因素:和平統一、經濟現代化、制度現代化與永久和平發展(去冷戰化)。鄧小平在1990年香港基本法即將通過之際指出該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鄧小平也始終是在國家現代化和世界體系(其主題為和平與發展)範疇思考和設計「一國兩制」的。當然,囿於時代局限和發展階段限制,「一國兩制」在十八之前主要聚焦于完成和平統一及推進經濟現代化,中央權力高度節制,放任香港高度自治,甚至提出「井水不犯河水」,反映了那時對「一國兩制」規律和功能的特定理解。十八大以來,因應香港內外挑戰,特別是本土極端勢力和外部干預勢力的顛覆性威脅,以及中美關係的世界體系內對抗,中央進行了積極的政策檢討和法理重構,提出了「全面管治權」、融合發展、「愛國者治港」等核心命題並在制度上予以具體落實。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法應運而生,推動香港由亂返治,由治及興。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則提供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關鍵通道和框架。這是「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與發展內涵的合理拓展,相對聚焦到「一國兩制」的制度現代化與永久和平發展功能,從而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完整法理體系和創新適應能力。我們站在25周年的歷史節點上,能夠明顯感覺到「一國兩制」實踐重心與功能取向的結構轉型。
那麼,無論是「一國兩制」知識檯曆,還是「一國兩制」博物館,都需要與時俱進,和時代精神及主題一起思考與進步,做好「一國兩制」歷史、故事、制度、政策與文化的忠實而具有創意性的記載與沉澱工作。於此,我們今日之研討和共同從事的編撰工作,乃是一項與「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深度相關的光榮事業。習主席七一講話結尾處呼籲「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是對香港新的文化秩序與認同框架的積極期待,是「人心回歸」長期工程的接力號角。而「一國兩制」知識檯曆及博物館事業的開展,正是契合「一國兩制」自身規律與習主席呼籲的創意之舉動。「一國兩制」是面向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需要各方關切,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實現行穩致遠,長期堅持。我們對此負有責任,滿懷信心。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本文在2022年6月30日「日曆上的香港」北京研討會開幕主持發言稿基礎上修訂而成,並結合習主席七一講話與夏寶龍主任解讀講話進行了延伸討論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