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歸25年以來,宏觀經濟整體運行良好,呈現出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但隨着全球經濟形勢的劇烈變化,尤其是2019年以來,受「修例風波」、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香港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轉型迫在眉睫。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博奕的主戰場,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科技產業的投入,香港需要搶抓此次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實現創新科技推動的經濟轉型。
其實特區政府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做出過不少嘗試。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率先提出香港要打造亞太區域的「創新科技中心」,並於1999年成立了創新科技署以加強對全港科技基礎設施的統籌管理;2000年港府通過「數碼港計劃」;2001年港府設立法定機構香港科技園,以營造創新及科技生態圈;2017年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從八大方面加強香港創科發展。
但截至目前,香港經濟轉型和創新科技發展的步伐卻依舊緩慢。2020年香港創新及科技創新產業增加值為243.83億港元,佔GDP的比重僅為0.9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從產業結構上看,過度脫實向虛,以及服務業過度金融地產化導致創新產業基礎薄弱。2020年服務業佔香港GDP的比重接近93.4%,香港缺少將科研成果進行商品化和產業化的能力以及創新生態環境。香港科技人才規模也偏小,2020年香港研發人員總數為3.6萬,而深圳全時研發人員總數為42.9萬,約為香港研發人員總數的12倍。
其次,較高的房價和租金水平為企業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商業成本負擔,對研發創新產生顯著「擠出效應」。香港城市核心商業區的寫字樓租金是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租金水平的2至3倍,創業成本較高,使得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空間受到較大的限制。
此外,香港科研投入偏低。2020年的香港研發支出僅佔GDP比重的0.99%,遠低於一般發達國家2.5%左右的水平。同年,內地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的城市共13個,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北京(6.44%)、深圳(5.46%)、西安(5.05%)、上海(4.17%)、蘇州(3.78%)。
香港具備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基礎優勢,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在對接全球創新科技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也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在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中可以發揮特殊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方面,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學在醫學、數學、化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等基礎研究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健康與醫藥、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產業技術創新領域也具有領先優勢,可以成為全球高端高新產業的策源地。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評估、會計、會展等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幫助大灣區企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未來,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需發揮好香港自身優勢和大灣區協同創新的優勢:
一、通過圍繞創科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推動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合理化。
二、廣攬海內外創科精英,助力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同時改善科技人文環境,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厚植創新創業沃土,立足長遠增加科技人才源頭的供給。
三、強化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加強深港兩地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實現科技創新的集群優勢。
作者李小瑛,為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