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來説,2022年8月肯定是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關係的重大轉捩點。 當月,在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不顧北京的憤怒譴責而執意訪問台灣之後,中國採取了兩個決定性行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圍繞台灣全島成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充分證明大陸有能力對台灣進行全面封鎖或者以武力奪回台灣,而且同時能夠阻止美國和日本在軍事上馳援台灣。緊接著,北京發表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的白皮書。在白皮書中,北京重申其一直以來倡導的、通過和平手段達至國家統一的首選政策,但卻警告如有必要,它將訴諸非和平手段。軍事演習和白皮書共同表明,以任何必要手段實現統一是國家的首要目標,而不管付出何種代價,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地努力讓這個目標得以最終達成。
在這些重大行動之前,北京對台政策中一直存在某些「戰略模糊」的成分,即北京拒絕說明其首選的國家統一的日期,只是誓言只有在台灣不僅宣布事實上的獨立,並且宣布法律上的獨立,或當外國武裝部隊已進入該島時才會採取武力統一的策略。軍事演習和白皮書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北京的「戰略模糊」。相反,北京通過採取「戰略清晰」政策,故意且毫不含糊地宣布,它不會無限期地等待台灣回歸中國,而是正式啓動國家統一的計劃,希望通過兩岸就「一國兩制」方針細節進行政治談判來加快國家統一進程。北京强烈表明,如果和平統一失敗,那麼非和平統一就會發生。與此同時,北京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如果國家統一是主要通過武力實現,則過去大陸向台灣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中的對其有利條件是否仍然適用便是未知之數。
中國的「戰略清晰」政策,或多或少地已經改變了它過去「被動」或「防禦」的立場,並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了主動權。 至此,中國最終統一的模式,無論是和平的還是不和平的,實際上要取決於美國對中國倡議的反應方式和力度。不可否認,美國的最終決定將對台灣居民對國家統一的態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採取了「戰略模糊」政策。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它被美國列為「戰略威脅」,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價值的考量。從此以後,由於台灣可以成為美國遏制和削弱中國政策的盟友,一個永遠分裂的中國遂亦符合美國的最佳國家利益。儘管如此,美國卻沒有明確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將前來軍事救援台灣,反而是一貫奉行「戰略模糊」政策,讓中國不確定美國是否會就台灣問題與中國開戰。對美國來說,「戰略模糊」的目的是阻止中國走上不和平的國家統一的較爲廉價的戰略手段。
在我看來,採取「戰略模糊」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根據國際法和國際協議,美國沒有道德權利或法律依據介入兩岸事務。 正如白皮書所指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已經體現在1943年的《開羅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和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等國際文件之中。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乃「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心内容。這個「一個中國」原則也得到了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份中美聯合公報的認可。 在所有公報中,美國都表示「承認」或者「認識到」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外,在1979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總而言之,所有國際宣言或公告和中美的雙邊協議都毫無疑問地表明,只有一個中國,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因此,白皮書斷言「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應有之義」是正確的。白皮書所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也是正確的。
然而,在推行一項旨在永久分裂中國並以此來遏制和削弱中國的戰略的過程中,美國領導人和官員都選擇狡猾地爭辯說,美國只是「承認」或者「認識到」、但從未「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詭詐地試圖使用國內法律文書,如1980年的《台灣關係法》和用心險惡的對台「六項保證」作為美國對台政策的法律依據,並將其凌駕於國際法律之上,從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否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把台灣視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和美國的「保護國」,並威脅中國不可以使用武力來實現國家統一。
然而,美國採用的所有這些法律詭計都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只得到它的爲數不多的鐵桿盟友的認同。因此,如果美國放棄「戰略模糊」政策,承諾在軍事上保衛台灣,就會觸犯國際法,被大部分國家譴責干涉中國內政,和被批評為侵犯一個獨立國家(中國)的主權,因而違背聯合國憲章的規定。「戰略清晰」政策將使美國面臨世界各國對其無法無天、霸權主義和虛偽行爲的指責,使其在國際社會中處於孤立狀態。
美國之所以選擇「戰略模糊」政策,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即使中國國力不如美國,但蘇聯的反應卻深不可測,美國因而不想因爲與中國開戰而引發美蘇的衝突。隨著中國在軍事上變得越來越強大,美國在與中國的熱戰中能否以可容忍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乃未知之數。「戰略模糊」的政策從而讓使美國能夠盡可能避免與中國的戰爭。今天,在中國自己的地盤上與中國開戰,美國能夠戰勝中國的機率變得越來越渺茫。
近年來,面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影響力和實力,美國國内要求美國改行「戰略清晰」政策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理查·哈斯(Richard Haass)和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在2020年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撰文稱,「為了捍衛其已有的成就並繼續威懾中國的冒險主義,美國應該採取戰略清晰的立場,明確表示將會對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作出回應。這樣的政策將能降低中國誤判的可能性,而中國的誤判則是導致台灣海峽戰爭最有可能的催化劑。」美國參議員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是極具挑釁性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的兩名倡議者之一。該法案明確承認台灣是「主要的非北約盟友」,他在八月份出版的《紐約時報》上寫道,「美國需要減少模棱兩可的立場來指導我們對台灣的態度。在當今世界——在習近平主政的中國下——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需要有以言行清晰為基礎的強大而可信的威懾。」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曾多次不經意地表示如果台灣被中國軍事「入侵」,美國將會出兵保衛台灣。然而,每次拜登講話後,他的官員便忙不迭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的政策沒有改變。應該說,迄今爲止美國仍然維持其「戰略模糊」的立場,不過美國近年來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卻似有逐步擺脫「戰略模糊」立場的意圖。
如今,中國在台灣事務上取得了主動權,採取了「戰略清晰」的政策。現在球在美國的球場上,中國大膽果斷的行動令美國感到驚訝和震動,使其陷入兩難和痛苦的境地。在新形勢下,「戰略模糊」政策已站不住腳,它的繼續將會讓美國其盟友和夥伴震驚和擔憂,特別是那些位處所謂「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盟國和夥伴,它們將把美國視為軟弱、搖擺不定和不值得信任的國家。台灣居民會覺得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保護者」,因此將會減少抗拒那個有利於中國以和平方式達至國家統一的「一國兩制」模式。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採取「戰略清晰」的政策,誓言如果中國企圖以武力奪取台灣,將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這樣做不僅會令美國陷入一場它難以取勝的大國之間的戰爭,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還會讓美國發現其領導的國際網絡中的盟友和夥伴,不願意認可和追隨其對中國的危險政策。更嚴重的是,中美大戰有可能演化為核子戰爭和世界大戰。
歸根結底,雖然台灣無可爭辯乃美國巨大的戰略資產,但它仍然不屬於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人不會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流很多血。 然而,在另方面,在中國人民眼中,台灣關係到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威信、尊嚴和榮譽。 對於在一個多世紀以來飽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來說,台灣是一個高度情緒化的問題。正如白皮書激昂疾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爲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中國強有力的行動,將要迫使美國澄清其對台灣的意圖和計劃。世界和平和中美兩國人民的長久關係將取決於美國的決定。希望美方能夠拿出一套尊重14億多中國人民的歷史渴望、讓兩國人民能夠世世代代友好相處、和對維護世界和平有利的「戰略清晰」政策。美國未來一段時間的行動,特別是《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將如何處理,將會很好地顯示美國對中國統一和世界和平的意向。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