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粗病死率降至0.097% 袁國勇等港大教授:料逾95%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以及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和周一(19日)於灼見名家以「新冠疫情勢將盡 香港復常心所往」為題撰文探討香港防疫政策,認為應借鏡內地以及世界各地專家的論述及防疫經驗,以最小代價取得穩控疫情的最佳效果,同時又能盡早復常,又指6月第6波起疫情的粗病死率已經下降至0.097%,估計現時應超過九成五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

       應對新變種病毒須制定中長期方案

      專家認為,現時已知的4種只引起普通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和HKU1已流行多年,經歷長期的突變和進化後,病毒已高度適應人體環境,其致病性亦較弱。但多年前,4種病毒很可能具高致病性,或許也曾引起過世界大流行。由此可推斷,新冠病毒的最終結局也可能與這4種人類冠狀病毒相似。

       專家指,經過多年的競擇壓力,新冠病毒及其他冠狀病毒在其天然宿主蝙蝠中,也只主要引起無症狀感染。因此,將來出現高致病率的新冠病毒新變種之機會相當低。但隨着全球大多數人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對 Omicron 變種的免疫力,會對病毒進化構成競擇壓力。因此未來的12至24個月内,仍很大可能出現免疫逃逸的新變種。

      專家呼籲,應當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不僅需要為監測和控制後疫苗浪做好短期規劃,更應為應對病毒新變種制定中長期方案,以免屆時措手不及。本港須建立更全面的監測體系,在充分了解 Omicron 變種的各種特性下,香港才有條件於復常之路,邁出堅實的步伐。

       資源應集中於保護未接種者

       專家又表示,第5波疫情後,本港社區基本已建立了防重症的屏障,加上現時疫苗接種率高,再出現像2022年初般的爆發機會很微,應考慮變陣,盡早放寬復常,讓市民於冬季來臨前有足夠的混合免疫力,增強抗疫韌性。

       專家說,新冠病毒已經從破壞力巨大的烈性傳染病,轉變為較溫和的風土病。香港應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減少不便,並將資源集中於保護未接種者。這邏輯及方向,與內地李蘭娟院士等人提出適時從甲類傳染病管控回歸至乙類管控之建議不謀而合。

       專家認為,依此思路,主要的恆常檢測對象應集中於出現症狀者及高危者,而且不一定要做核酸檢測,以連續數天抗原檢測,效果相約。本港現時每日病例過萬,病毒已深入社區。常規污水檢測及圍封強檢已經無大實際意義,應該停止,並將寶貴資源用於提高一老一少的疫苗接種率等更具長遠戰略價值之措施。

       呼吸道病毒或捲土重來 市民仍須戴口罩

       專家建議,衞生防護中心可以開始考慮放寬新冠病毒的感染控制措施,而臨床處理主要以病情作決定,處方口服抗病毒藥後,待病人病情好轉即可出院,無須等待病毒載量下降或Ct值達某水平才讓患者離開隔離設施。確診者只要嚴格按照指引實行居家隔離,同樣可以收到阻斷病毒傳播的效果。

       專家強調,過去的兩年半,本港市民很少接觸包括流感在內的各種呼吸道病毒,對呼吸道病毒之類免疫力非但沒有增強,而且很可能隨時間下降。一旦大部分市民卸除口罩,呼吸道病毒很大機會捲土重來,死亡人數以千計,尤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最受影響,因此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之措施。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