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這是香港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關鍵時期的一份施政綱領,當中顯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施政報告》充分體現中央的支持,回應了中央的要求,在施政上全面對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七一重要講話」以及二十大報告的指導,有利於更好地善用中央支持破解香港的經濟民生難題。
對於香港的發展與民生問題,中央不但一直放在心中,更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指出四點希望: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以及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二十大報告強調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這些不但體現中央對香港的關心和期望,更向特區政府提供了具體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施政的重點。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一個特點就是全面對接、回應中央的要求,回應習主席的四點希望,在治理水平、發展動能、民生憂難、和諧穩定以及青年工作等方面,都提出全盤的政策和措施,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施政的支持和指導。
二是在管治思維上有新突破,針對政府執政效率以及主導經濟能力不足的問題,銳意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出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特首政策組」,顯示李家超更加重視強化政府管治,在施政上破除「積極不干預」的局限,在政治上更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特區政府的定位亦由偏重執行改為更加重視管治和治理。
回歸以來,香港基本沿襲港英政府在經濟上奉行的「積極不干預」自由放任政策,並沒有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推出產業政策,將主導經濟的角色交給市場,政府只發揮輔助作用。這種思維在過去或者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國際競爭,特區政府管治能力不彰、政策囿於「積極不干預」、政府失去主導經濟產業發展能力等問題,將不斷削弱香港競爭力。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具體政策中,開首就提出「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並且提出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一步用好財政儲備以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全世界的創科企業都需要政府扶持,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政府管治思維的一大轉變,反映政府將更積極主導經濟和產業發展,更果斷善用資源推動經濟。至於成立「特首政策組」,落實「以結果為目標」,優化公務員管理制度等,目標都是指向政府的管治效能、提高公務員團隊執行力,更好地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三是在施政上積極作為,更加前瞻有力。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香港更需要主動出擊,這份《施政報告》在招商引才、創科產業發展、再工業化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猷,顯示特區政府在施政上更加有為,不再自恃自身優勢而以為「有麝自然香」。
這份《施政報告》一大特點在於招商引資引才上的出盡全力,不但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人才服務窗口」、「招商引才專組」,設立「共同投資基金」以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更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化現有多項輸入人才計劃,並提出退還合資格外來人才的額外印花稅,這些措施由設立相關部門,到投入大筆資金寬免稅項,力度空前,而且針對性強,體現特區政府爭取更多企業人才來港的決心。
四是在規劃思維上有新突破。報告提出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從策略和宏觀角度推進及督導跨局工作,包括就香港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建設制訂策略方案,積極推進發展協作;制訂進一步打通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工作計劃和優次等。此外,針對北都會區發展,政府亦分別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
這些設置充分體現政府在規劃上的新思維,更重視頂層建設和高層統籌,更視視規劃制訂和推進,在政府的政策上亦充分體現規劃思維。香港的發展以及經濟民生改善,有賴於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與國家的大型戰略規劃對接。香港要開拓更大發展,就必須在規劃思維上有新突破,這次《施政報告》無疑踏出了重要一步。
五是在排解民生憂難上盡心盡力,展現出更大承擔,著力消除民生難點痛點。在房屋問題上,施政報告有兩大重點:一是推出全新「簡約公屋」,未來5年興建約3萬個單位,結合「簡約公屋」和傳統公屋,令未來5年公營房屋總建屋量較上一個5年期大幅增加約5成。二是將現時約6年的輪候時間「封頂」,在4年內降至約4年半,等如是為解決房屋問題設立了KPI,立下了「軍令狀」,再加上多管齊下的拓地,提量提速、提效,顯示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在勞工福利、老有所養、兒童權益保障、青年發展等方面,施政報告也有不少新舉措,整份報告內容十分豐富,展現出施政新風,積極為香港規劃未來。現在的問題如何有效落實,這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為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及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