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一國兩制」的完善之道與發展策略

        中共二十大對「一國兩制」作出了史無前例的確認和肯定,提出:其一,「偉大創舉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進一步明確解決了「一國兩制」的正當性身份與體制內合法性問題,將之納入「中國特色」範疇;其二,「最佳安排論」,這種最佳安排不僅適用於回歸後的港澳治理及其發展,也適用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台灣方案探索與進展;其三,「長期堅持論」,接續習近平主席七一香港講話的創新性表述,在新的歷史時間點與國家戰略大局中確立「一國兩制」的長期戰略角色與制度地位,從而終結了對「五十年不變」聚訟紛紜的爭議和猜測。

       儘管《基本法》上仍有「五十年不變」條款,但上述創新性的最高政治承諾,無疑從憲法政治層面,為「一國兩制」進行了制度生命周期的重新規劃和延展。從此,「五十年不變」相關話語將基本淡出,「長期堅持」話語將成為主導性話語。這些全新而權威的系統論述與規範性定位,是中央對自身道路自信的充分展現,也是對「一國兩制」之戰略與制度杠杆作用的深層次信心與信任。有了中央的權威論述與定位,「一國兩制」的完善之道和發展策略就更為清晰了。

      「一國兩制」的法理重構與制度完善是一種漸進而持續的過程,二十大報告對此予以總結和指引。「一國兩制」生生不息,既要「堅持」,又要「完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完善」是十九大以來的「一國兩制」五年制度實踐的切實經驗,特別是鞏固制度安全(「香港國安法」+新選舉法)與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層面的制度與政策進展。這些新制度元素體現了中央對港全面管治權的具體實現,也體現了「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結構性更新。二十大報告據此提出「堅持和完善」是符合歷史實際,也是符合中央對「一國兩制」實踐規律之完整把握的。「一國兩制」是新事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必須在實踐過程中迎接挑戰,應對風險,釋放活力,取得進步,這本質上就是「完善」的過程。二十大報告凸顯「完善」,也是對「一國兩制」新階段發展的判定和指南。二十大報告本身包含了「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與融合發展層面,進一步需要探索與完成的重要課題,「完善」說切中要害。

       二十大報告的「堅持」與「完善」並舉,體現了中央對「一國兩制」長期堅持之科學方法論的理解與運用,即「堅持」基本框架不變,「完善」具體制度與政策,做到中央全面管治權與特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相結合。

      在具體路徑和角色區分上,「一國兩制」的完善需要中央和特區政府凝聚共識,在《憲法》與《基本法》確定的特區憲制秩序內依法行使有關權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維護香港繁榮穩定。

      香港方面的工作應當建立在兩個基準之上:其一,「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香港「八大中心」的建設目標,這是香港未來的發展綱領,是特區政府與香港社會的進取方向;其二,習近平主席七一香港講話中提出的「四點希望」,即著力提高治理水準,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二十大報告與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對此予以了確認和細化。

      制度建設仍然是「一國兩制」完善與發展的關鍵,包括特區憲制秩序的制度保護、全面管治權的制度落實、行政主導的制度強化、愛國者治港的政策體現、管治能力的結構改良以及適度有效的司法改革與法治發展。這些工作處於香港良政善治範疇,是香港民主法治體系發展的主要課題與方向。香港發展的兩個戰略支點呈現為:其一,本地經濟民生政策的檢討與推行,以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回應社會公平正義的長期而強烈的需求;其二,融合發展的深度開展,包括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質啟動北部都會區,做好「一帶一路」範疇的優勢參與,以及實質性支持國家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而區域協調發展也是雙迴圈相互促進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環。督導組的建立表明新一屆特區政府對國家政治文化與行政經驗的積極學習與轉化,表明香港由消極管治模式轉向有為政府模式,這是香港特區管治哲學的一次革命。大灣區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中央指導體系和地方互動體系,特區政府既要重視與國家部委溝通以尋求最佳政策支援,也需要與廣東地方政府建立緊密聯繫並通過平等、有效、互惠、可執行的協商安排解決有關制度與政策梗阻以及利益分配公平性問題。

      融入式發展需要抓住要害,對接戰略支點。要害就是圍繞創新科技產業展開,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致力於解決國家技術被卡脖子的最大難題,由此檢討、修訂和配置相關政策。戰略支點是「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三個發展引擎,從國家既定政策框架中尋求精准而有效率的產業、政策與發展策略對接點,做到公平有序發展。當然,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需注意與其國際地位和優勢相稱及相適應,更好承擔連接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樞紐平台功能,深化香港作為國際平台的全球化內涵與服務能力。

      總之,「一國兩制」儘管從制度現象上表現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共存,但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則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範疇,是對資本主義合理價值與技術的吸納轉化,也包含對資本主義不合理因素的改造與超越。無論是經濟民生,還是民主法治,甚至人文生活方式與社會公平性,「一國兩制」都表現出一種與社會主義新發展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契合關係,並作為一種杠杆性機制繼續發揮作用,創造性推動中國的深度現代化與國際化。「一國兩制」是民族復興的亮麗風景線,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進程的活力與創造力的重要載體。基於此,二十大報告的「偉大創舉論」、「最佳安排論」和「長期堅持論」就是新時代富有政治智慧與發展理性的規範判斷和實踐指南。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