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活動11月1日起一連3日在香港開始了,這是自新冠疫情爆發近三年以來,香港首場甚具規模的高規格實體金融會議,絕對算得上亞洲區今年最受矚目的財金盛事。特首、財爺及一眾高官一直落力推介香港的動力與活動, 「Hong Kong is back」讓人氣為之一振。但筆者也注意到一些「雜音」,如唱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名不副實,質疑會議國際代表性不足的有之,對少數嘉賓因疫情或行程原因取消參會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有之,還有某些美國政客拿出慣用的「人權」「民主」大棒,施壓威脅金融公司領導人不參會,否則就扣上向「威權」下跪、向「專製」屈服的「大帽子」,云云。
據媒體報道,此次峰會匯聚200多位金融界領袖,高盛、大摩、小摩、貝萊德、瑞銀、滙豐、渣打等行業最頂級金融機構悉數參加,且均由當家大班領隊,絕對是「星光熠熠」,可謂一場全球金融圈的「華山論劍」。在筆者看來,赴會的各位都是金融界翹楚,資本運營的行家裏手,他們對這個峰會活動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心裏最有數。
其一,峰會值得來。從參會機構來看,有銀行、證券、資產管理、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對沖基金和保險等各金融板塊,儼然一幅全球資本流動的「晴雨表」;從議程來看,聚焦討論全球經濟面臨的滯漲、利率上升、復蘇乏力等 「三重風險」、研究科技和可持續發展兩大趨勢,符合困擾各家機構發展的難題,可謂一場「答疑解惑」。可以說,在當前世界面臨各種「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大背景下,本次會議的同行切磋、行家指路對各家機構後續業務發展絕對有價值。與會者換個地點、場景與角度,聚焦討論重要的宏觀金融和投資議題,對自身業務發展好處多多:比如 「與國際投資者對話」環節邀請了凱雷、麥格理、阿波羅等行業極具份量機構的負責人,能夠親耳聆聽國際最頂級機構負責人就如何在不明朗環境下創造價值、在動蕩環境下管理資產,絕對不虛此行,含金量堪比巴菲特股東會。誰能在變局下開新局,誰就能掌握主動,贏得商機,疫情總會過去,筆者為這些與會者的遠見點讚。
其二,香港值得來。正如財爺陳茂波所說,香港享有「背靠國家,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股票交易額、港股市值居全球前列,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及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誰用好香港獨特優勢,誰能抓住其背後中國廣闊大市場的商機,誰就能在同業競爭中佔得先機。有觀點就認為,香港是外國跟中國做生意的最佳中轉站,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只要有利可圖,便是營商好地方。
此外,筆者翻閱各家大行財報還發現,除立足本港的匯豐、渣打外(兩者均是香港發鈔行和港交所上市企業,約三成收入來自香港),其他金融機構在本港業務佔比也超乎想象:如大摩在香港的收入額佔全球第4,小摩在內地和香港的收入分別在全球排名第6、第19位。香港作為「錢倉」,真可謂「錢景」廣闊。
中共二十大明確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深化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剛剛發表的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也對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重點著墨。筆者相信香港的特殊優勢地位已成為行業共識,也有理由相信香港通過舉辦此次峰會活動將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切身感受這個魅力之城、動感之都在浴火重生後的穩定與安全、韌性與活力。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