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訪華,成為疫情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西方大國領導人。在英美為首的西方陣營政客不斷抹黑、攻擊中國,試圖建立所謂「制華聯盟」,與中國進行貿易脫鈎的背景下,德國總理訪華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影響,意義重大。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下,兩個大國明確共同聲明將深化經貿合作,反對使用核武器等,無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了重要的穩定力量。歐盟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經貿上有着緊密的聯繫。德國總理訪華所率領的企業代表團,無疑傳遞出該國工商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香港作為國家的窗口,如何更好地服務中德乃至中歐貿易,助力企業之間的聯繫,需要港府積極思考,拿出對策。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無疑有着一定的標誌性作用。在英美等國不斷鼓譟對華遏制的聲浪中,德國企業用資金和行動表明了自己的取態。早前有內地傳媒梳理了隨朔爾茨來華的12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營收情況。大眾、寶馬兩家德國汽車巨頭及其合資企業,單在2021年便在中國交付超過400萬輛汽車。拜耳、阿迪達斯等德國著名企業2021年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亦高達數十億歐元。事實上,在2021年,中德兩國完成價值2450億歐元的商品交易,在中國亦連續6年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無論是德國政府或是商界,他們都用實際行動對美國的制華意圖做出了清晰回應:與華脫鈎純屬無稽之談。
值得注意的是,朔爾茨在訪問後表示,面對面交流讓「困難的問題也變得好談了」。國家之間需要元首面對面交流進行坦誠溝通,對於企業層面而言亦是如此。內地的動態清零策略在疫情中取得成功,但亦增加了與世界聯繫的成本。有德國商界人士撰文舉例,指一家中國公司在歐洲的收購案,便因無法安排雙方坐下面談而告吹,這樣的例子便是疫情之下跨國商務活動的縮影。
如今德國等企業仍然對廣闊的中國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奈何由於防疫政策的差異,令企業間推動商貿協議顯得困難。但這正正為逐步走上復常之路的香港提供了機遇,如何令兩地企業可以在香港進行面洽磋商,發揮香港金融、貿易平台作用,提供專業服務,可能也成為了香港的一大機遇。
為中國與外國商務洽談提供平台
在「0+3」的防疫政策下,香港與國際的聯繫逐步恢復,外國商務人士到港已十分便利;加上「回港易」的安排,內地商務人士亦可暢通到港進行商務活動。這無形間已經為兩地的商務人士來港提供了誘因。若港府進一步研究「逆向隔離」、閉環管理等措施安排的可行性,為內地商務人士提供最大化的便利,甚至縮短他們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相信將進一步吸引兩地企業選擇香港這一國際商務平台。這無疑將大大提振國際資本市場對於香港的信心,增強香港的吸引力。
香港作為國家的窗口,一直以來對於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賴於廣闊的中國市場對於外資的吸引力。如今德國政府與企業對中國市場投下名副其實的「信任票」,亦意味着香港的商機正在來臨。如何助力推進企業間的合作,為商務洽談提供平台與便利,將成為香港再度起航的一次良機。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前傳媒人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法新社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