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今日(5 日)公布《關於優化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措施的通知》,指出從1月8日起不再對自香港入境人員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市民可從香港憑行前48小時內檢測陰性結果入境,意味着1月8日兩地將恢復正常通關。雖然在初期仍然設有配額,但已為兩地全面通關踏出了很大的一步。由內地早前公布防疫「新十條」,大幅放寬檢疫規定開始,到現在宣布兩地恢復通關,步伐不可謂不快,力度不可謂大,當中既有病毒形勢丕變的原因,更反映中央對於香港民生訴求、經濟發展需要的重視和關注,因而大力支持兩地恢復通關,當中傳達出三重意義。
一是對香港經濟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疫情持續三年,兩地變相「封關」三年。兩地經貿關係密切,長時間未能正常關不但嚴重影響兩地民生,更損害兩地經濟,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等規劃同樣帶來嚴重影響。面對外圍經濟不明朗,內需市場缺乏動力,香港經濟正面對嚴峻挑戰。11月香港的貿易出口數字按年大幅下跌24.1%,連跌7個月,是1954年5月以來按年最大跌幅。香港各界都明白,只有經濟保持發展,政府才有能力不斷改善民生,社會才能創造更多就業職位,由治及興才有基礎。在歐美經濟不樂觀的情況下,唯有通關引入內地活水,香港經濟才能擺脫困境,內需市場才能再次提振,出口貿易才會有更大的市場。
對於當前防疫工作,中央已經明確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政策要求,並表明中國的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中央果斷推進兩地通關,就是在控住疫情的同時,為經濟注入活力,香港作為細小型經濟體,更加需要食四方飯、聚四方財,現在與國際通關基本落實,再加上兩地恢復通關,香港的「雙接軌」優勢將可再次凸顯。在歐美陷入長期衰退,中國經濟卻展現出活力和韌性的情況下,資金及企業也會再次回到香港,為投資內地作跳板,香港經濟發展將可再次騰飛,也有利於國家的對外開放。這是中央大力推進通關的一大考慮。
二是對香港民生訴求的回應。通關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回歸以來,兩地交往不斷深入,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年疫情對兩地的融合無疑造成了極大影響,不少兩地家庭更因此長期分隔兩地,港人北上學習、就業、發展也面對不少阻撓,兩地往來被迫中斷。顯然,長期「封關」將會衍生大量民生問題,更不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三年來,香港社會一直有強烈呼聲希望逐步推動兩地通關,中央亦作出了積極回應,不論是開設健康驛站,以至逐步減少隔離日數,都反映中央充分理解香港市民的呼求,但由於內地抗疫形勢仍然嚴峻,因而在通關問題上必須審慎。隨着病毒的不斷變種,在傳播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其殺傷力也在大幅下降,面對新形態的病毒,內地在應對措施上也應該不斷優化,並且大幅調整抗疫措施。同一時間,內地在疫情基本穩定之後,隨即果斷放寬通關措施,恢復兩地人員正常往來,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民生的關顧。兩地恢復正常往來,不但對經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而且對於兩地民眾交往、大灣區發展以至爭取更多人才來港等,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也標誌著兩地終於正式「復常」。
三是再次體現中央對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地位的重視。這是香港的安身立命之本,沒有背靠祖國,香港將失去最強大的後盾,也失去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不能聯通世界,香港也只是國家的一個普通城市。「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一套完整的概念,不能偏廢。所以在香港重新連通世界之後,中央隨即推動兩地恢復通關,就是為了鞏固和強化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近日港股接連大升,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反映資金對未來前景的評估,這正說明外資對於通關後的香港充滿信心,對中國前景充滿信心。隨着兩地恢復通關,香港將可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疫後復甦。
當然,香港社會也要為兩地恢復通關做出準備,包括確保車站、口岸配備充足人手,做好各項交通配套及安排,以至藥物供應、醫療系統等都要做好萬全準備,將好事做好。同時,更要嚴防一些別有用心者借內地旅客來港進行各種政治炒作,肆意抹黑,將矛頭指向旅客,挑撥兩地民眾感情,就如當年借「自由行」大造文章一樣。兩地通關對香港是極具意義的一日,標誌着香港真正回來了,也標誌着兩地密不可分的關係,廣大市民都熱切期待正式通關的一日,畢竟這一日已經等了三年。
文:韓成科,作者為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入境處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