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港不再「爆買」 深度遊潛力大

旅發局昨日公布,上月有近360萬人次的旅客訪港,逾八成旅客來自內地。圖為遊客在中環街巷「打卡」。資料圖片
旅遊業界指,內地旅客開始着重深度遊。圖為遊客排隊品嚐「絲襪奶茶」。 資料圖片
訪港旅客數字

上月訪港旅客按月增逾三成 內地客佔逾八成 消費模式大改

香港復常通關後訪港旅客逐漸回升,香港旅遊發展局昨日公布,上月有近360萬人次的旅客訪港,較6月上升近31%,每日平均旅客量多達11.6萬人次,逾八成旅客來自內地。整體而言,約半數為過夜旅客,稍高於疫情前,但來港「買買買」的旅客比例減少,更多着重深度遊。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解釋,歐美經濟衰退,影響當地旅客出遊消費,而內地旅客雖有增長,惟來港消費模式已經改變,不像以往「爆買」,轉為愛大城小巷尋幽探秘,建議特區政府因應有關轉變制定旅遊發展路向。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柏良建議,香港應增加舉辦國際會議和展覽活動,以吸引高消費的會展旅客及商務旅客來港,同時要重振香港的「夜經濟」,豐富旅遊體驗。

香港旅發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月有297.6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較6月的215.7萬人次顯著上升38%,佔整體訪客的83%。在非內地巿場方面,上月只有61.3萬人次旅客來港,升幅僅3.5%,其中以短途客為主,有約30.7萬人次,但呈下跌趨勢。長途旅客則只有16.5萬人,升幅只得6.8%。

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表示,香港旅遊業正穩步復甦,內地市場恢復水平約有七成。雖然短途巿場整體旅客人數有下跌,但訪港旅客仍以東南亞市場恢復最快,如上月來自菲律賓及泰國的旅客量已各自恢復至疫前同期超過九成。整體而言,上月近360萬人次的訪客中,約半數均為過夜旅客,稍高於疫情前。

旅發局:高鐵出行將成流行

據悉,旅發局在前日舉行的業界簡報會上,向超過700名來自本地的旅行社、景點、酒店、航空、會展等旅遊及相關業界的代表,分析香港旅遊業的最新情況與趨勢,以及介紹旅發局未來數月的重點工作。該局認為,未來旅客訪港以高鐵出行會愈趨流行;文化、藝術及綠色旅遊愈來愈受歡迎,尤其是年輕客群;旅客消費習慣改變,以購物作為訪港主要目的的旅客比例呈減少趨勢,而更多追求購物以外的體驗,以及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會展旅遊)復甦強勁。

國際航班未恢復 海外客增幅落後

姚柏良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暑假向是旅遊旺季,帶動旅客增長,但海外旅客增幅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國際航班未恢復,機票價格較高昂,且海外經濟環境欠佳,亦影響海外客出遊。

他指出,疫情肆虐三年,休閒旅客的消費力下降,本港亦要加強吸引高增值及高消費旅客,「爭取舉辦更多的國際會議及展覽,以吸引這些會議旅客及商務旅客。」

議員促搞好「夜經濟」促進消費

同時,他認為疫後本港夜生活未復常,要搞好「夜經濟」以促進消費,如今年6月舉辦的首屆酒吧文化節。他與旅遊業界等之前爭取延長香園圍口岸通關時間,便是希望旅客可以「玩夜啲」才回內地。

崔定邦亦認為歐美經濟轉差,致來自歐美的旅客減少,「旅遊受環球經濟影響,歐洲等地經濟差,無閒錢如何去旅行,另外匯率亦有影響,如日圓貶值便影響日本人出遊意慾。」事實上,日本最大旅行社JTB估計今年夏天約120萬日本人擬外遊,僅為2019年的39.6%。

內地訪客人數雖有上升,但疫後旅客出遊及消費模式已有改變,追求的是深度及多元化體驗。崔定邦表示,觀察到以往內地客來港「爆買」情況不再,「現時有哪些貨品不能在網上購買?來港已非購物為主,不少旅客來港體驗本地文化,遊走大城小巷,如去鴨寮街閒逛、到快富街祈願富起來、到麥當奴道『打卡』,到北角春秧街看電車穿過巿集,感受本港文化氣息。」

崔定邦指出,喜愛深度遊的多為年輕旅客,但他們其實是潛在的高消費者,「這些年輕人日後成家立業及變成中產,只要仍喜歡香港,到時會帶着一家大小來港旅遊消費。」他建議特區政府應加強宣傳,提升餐飲業及服務業的待客質素,以免因一些旅客在港消費有負面體驗,而影響香港旅遊形象。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