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8月29日公布了於8月8日簽署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當中有30項措施,定位、發展方向也已經指明,2025年要建成「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2035年要在深港創新合作區建成世界最好的國際創新高地,這也是「兩個一百年」當中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當中就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一節,而深港合作的河套科技創新合作區就是這樣一個突破口,突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限制。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定位如此之高,也代表國家對於香港、深圳合作寄予厚望,因此香港官員也要把該創新合作區的想法搞通,不能單把層次光放在讓香港實現產業升級,解決香港內部問題的角度去看。當把角度放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香港自然也能從中獲得好處。
產業發展方向,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最重要問題,而在規劃裏就產業發展,言明「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突破發展」是排名在第一位的產業發展需要,具體包括「發揮好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瞄準積體電路設計、軟體發展、封測及中試、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加快建設5G中高頻器件測試、先進顯示研發驗證、積體電路科研試驗、高端晶片設計驗證、半導體先進封測、微機電系統研發、機器人檢測認證等中試公共服務平台,開展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實現資訊產業前沿共性技術突破」。
上述的定位包括了整個信息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發展的整個上下游的領域,幾近是無所不包,這個定位當然是和在半導體產業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有最密切關係,眾所周知半導體是現代高新科技的基石,尤其是一年以來ChatGPT帶動的AI狂潮,使得生產圖像處理器的英偉達(Nvidia)成為市場最受追捧的企業,使得更小納米製程的芯片製造成為任何有志發展AI的國家,必備的技術條件,而AI相較於近年熱炒的Web3.0 以及元宇宙,在應用以及商業化更貼近現實,而這一點在第5章的13節「加快布局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前沿領域」也表達了出來」。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是針對深圳方面釋放的,但對於特區政府以及港人來說,也有重大的參考意義,能讓我們反思河套規劃另一個面向,如何協助國家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尤其是突破西方「卡脖子」。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