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今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高峰論壇的主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同繁榮。有13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與會。此次會議的順利召開,標誌着這個由中國擘畫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風雨中經過十年的實踐後,進入了更成熟和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階段,對扭轉「逆全球化」趨勢、營造新的更開放與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貫徹「改革開放」戰略、拓寬國家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活動空間以及捍衛國家安全都有着重要戰略意義。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而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能源絲綢之路,乃至冰上絲綢之路等項目又順利陸續開動,當中尤以數字絲綢之路的成績為突出。
儘管在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成績亮麗輝煌,對構建以歐亞大陸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體系,與推動沿線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貢獻巨大,顯著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和大幅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以及在全球南方廣受認同和支持,但毋庸諱言,在十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除了最初的兩年左右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都遭到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家的諸多阻撓和反制,來自部分「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懷疑和誤解,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惡化和新冠疫情干擾的諸多不利因素的牽絆。然而,所有那些困難和挑戰都沒有動搖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誠意、決心和意志。「遵循工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段文字,更在2022年10月22日莊嚴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之中,成爲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的施政綱領和全國人民堅定不移的長期奮鬥目標。
當然,作爲一項具有生命力的戰略計劃,中國當然會因應國内外形勢的變化,審時度勢地對「一帶一路」倡議作出調整、優化、鞏固和提高,針對美國和其盟友與夥伴的打壓與破壞進行反擊和反制,務使「一帶一路」倡議朝着高質量和可持續方向不斷發展。
長期以來,爲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和其夥伴鍥而不捨和無所不用其極地詆毀,以及抹黑「一帶一路」倡議。他們謊稱中國企圖利用「一帶一路」倡議成爲歐亞大陸乃至全世界的霸主、破壞乃至取代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建構一個以中國為核心、體現「朝貢關係」,「威權主義」和排斥美西方的新國際秩序、讓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取得美西方企業,能以媲美的「不公平」競爭優勢、把中國的基礎設施、工業產品、科技、通訊系統和專業服務等的「劣質」標準和規則,强加於其他國家、鼓勵貪腐行爲、污染環境、製造債務陷阱、製造裙帶關係、推銷中國企業的不合規經營方式、提升中國軍事力量的投放能力和範圍、加大「非法」收集沿綫國家的重要數據、從事脅迫性和掠奪性經濟活動等。部分美國專家擔心如果愈來愈多歐洲國家,通過參加「一帶一路」而逐漸融入亞洲,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將徹底改變,從而加速美國霸權衰落的進程。美國戰略專家沃德(Jonathan D.T. Ward)的指控更爲離譜,在其《決定性的十年:美國戰勝中國的大戰略》(The Decisive Decade: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for Triumph Over China) (2023)的書中,他甚至控訴中國「試圖透過包括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極以及海洋和太空在內的經濟和軍事 『一帶一路』包圍美國,實現其最瘋狂的包圍、絞殺和摧毀美國的野心。」
爲了抵制「一帶一路」倡議,美西方和其夥伴連綿不斷地抹黑「一帶一路」,在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挑撥離間,警告與威嚇各國不要墮入中國的債務陷阱和政治圈套,以及要警惕或拒絕參與中國提出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其他項目。與此同時,美西方和其盟友與夥伴又不時推出他們牽頭的「一帶一路」倡議的「代替品」,意圖減少「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程度。那些「代替品」主要包括:七國集團(G7)主導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七國集團推動的「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Build Back Better World Initiative) (B3W)、歐盟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日本的品質基礎設施合作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計劃 (PQI)和品質基礎設施投資(Quality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計劃(QII)(日本與世界銀行合作)、澳洲、日本和美國的藍點網路(Blue Dot Network) (BDN)倡議等。
在2023年9月的G20峰會上,美國拜登總統宣布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將與以色列、法國、德國、義大利和美國一道,合作建立一個「印度—中東—歐洲走廊」。這些國家預期這個宏大的走廊項目將連接印度、阿拉伯灣和歐洲。如果成功,這個走廊將能幫助那些重要地區連接起來,並提供一個能夠力壓「一帶一路」倡議的替代方案。此外,美國提出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其中組成部分包括「亞太經濟繁榮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亦帶有鮮明的制衡和對抗「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圖。
美西方和其夥伴的旨在打壓「一帶一路」倡議的種種舉措與行動,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難免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卻又不必過度誇大其作用。畢竟,這些國家遏制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而對於幫扶全球南方國家發展的誠意則其實十分有限,願意和能夠投入的資金和資源又嚴重不足,而且往往附加一些嚴苛和令全球南方國家反感的政治、經濟和財務條件,因此在拉攏全球南方國家上難以與「一帶一路」倡議競爭。全球南方國家對美國的政治意圖也瞭然在胸,不會那麽容易上當。更爲棘手的是那些國家,在遏制「一帶一路」的計劃和行動上缺乏有效協調,因此它們之間的合力事倍功半。歐洲議會研究服務處(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2021年12月發布的報告《西方朝著共同取代「一帶一路」倡議前行?》(Towards a Joint Western Alternative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共同替代方案面臨的主要挑戰:「首先,B3W倡議面對如何讓政治信息和品牌協調成爲一項集體工作的挑戰。儘管七國集團成員對『一帶一路』倡議有着共同的嚴重擔憂,但他們在地緣經濟利益、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和地緣政治野心方面存在差異。…其次,難以創造有利的環境來吸引充足的長期資金投向低收入國家和社會、電信和水利基礎設施等部門。私人投資者往往由於不可預測的政治、監管和經濟風險而迴避這些領域 …。 第三,值得融資和能夠實施的優質基礎設施項目匱乏的挑戰。」
即就美國而言,美國國内的基礎設施早已千瘡百孔、破落不堪,其他國家對美國建造基礎設施的能力亦缺乏信心。全球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Senior Fellows at the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查爾斯·肯尼(Charles Kenny)和斯科特·莫里斯(Scott Morris),他們2022年6月22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的文章中直言:「美國不應複製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B3W),於2021年6月後,如今已經萎靡不振。」,「美國在投資和維護自己的海外實體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是出了名的糟糕。」,「讓美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處於相對劣勢的不僅僅是規模。中國比美國更擅長建設,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全球範圍內。」
總體而言,美西方和其夥伴對「一帶一路」的遏制和打壓,並不是「一帶一路」倡議所面對的最大難題,還有一系列同樣麻煩或更麻煩的困難需要面對。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在其《新視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3)的報告中對「一帶一路」倡議面對的挑戰與風險有非常坦率的描述。除了美西方的遏制和干擾外,報告也列舉了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疑慮、不少國家營商環境欠佳、投資風險、金融風險、經營困難、部分國家政局不穩、恐怖主義泛濫、武裝衝突,甚至局部戰爭、文化差異、中外文化差異、公共衛生安全等衆多問題。
對中國而言,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和風險,並在要有效回應外界的質疑下,要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必須通過不斷提升、優化、調整與鞏固「一帶一路」倡議和實施來實現其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今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對「一帶一路」倡議往後的推進路向、尤其在應對那些突出問題和回應各方的質疑上提出清晰的原則。其中有明顯針對性的包括:
一、「一帶一路」作爲全球化的推動者,「應該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會加大開放力度,讓更多國家得以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共建『一帶一路』在理念、舉措、目標等方面與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of the United Nations)高度契合,既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旨在以更高水準開放促進更高品質發展,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會;也是破解全球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旨在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推動更有活力、更包容、更永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共建『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正確義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推動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連結、成果大共享。」
三、「一帶一路」倡議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載體,加大力度讓「一帶一路」倡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提速。「共建『一帶一路』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搭建了實踐平台、提供了實現路徑,推動美好願景不斷落實落地,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產品。」
四、更着重市場原則和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項目必須要通過成本效益的評核。「遵循市場規律,透過市場化運作實現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企業是主體,政府主要發揮建構平台、創立機制、政策引導的作用。」
五、堅持公開、透明和廉潔原則。「共建『一帶一路』將廉潔作為行穩致遠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始終堅持一切合作在陽光下運作。各方一道完善反腐敗法治體系建設和機制建設,深化反腐敗法律法規對接,務實推動國際反腐敗合作,堅決反對各類腐敗和其他國際犯罪活動,持續打擊商業賄賂行為,讓資金、項目在廉潔中高效運轉,讓各項合作更好地落地開展,讓『一帶一路』成為風清氣正的廉潔之路。」
六、以高規則和標準進行項目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企業在項目建設、運營、採購、招投標等環節執行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以高標準推動各領域合作和項目建設。」
七、確保金融安全、避免債務違約的情況。「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不斷完善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融資管道,形成了穩定、透明、高品質的資金保障體系,確保商業和財政上的可持續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而陷入債務危機。」
八、以經濟原則而非政治原則辦事。「中國堅持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導向,根據項目所在國需求及實際情況為專案建設提供貸款,避免對所在國造成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幾乎所有『一帶一路』專案都是由東道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而發起的,其遵循的是經濟學邏輯,而非地緣政治邏輯。」
九、不會破壞或取代現有的國際秩序,反而加強國際合作,尤其與其他區域經濟合作體系對接,讓更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也能夠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各方堅持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共同打造開放型合作平台,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創造有利於開放發展的環境,建構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共建『一帶一路』將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連結起來,進一步拉緊同非洲、拉丁美洲大陸的經濟合作網絡,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在更廣闊的經濟地理空間中拓展國際分工的範圍和覆蓋面,擴大世界市場,最終促進世界經濟新的成長。」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中,就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提出了中方的八大行動,包括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性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和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國還會繼續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成立高峰論壇秘書處,讓「一帶一路」倡議得以持續有力推進。
這八大行動充分體現了上述白皮書所列舉的重要原則。然而,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無論「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朝高質量方向調整和優化,美西方對「一帶一路」仍會不斷施加遏制和打壓。「一帶一路」倡議仍要在風雨中砥礪挺進。不過,由於「一帶一路」倡議合乎全球南方和部分發達國家的需要和利益,而作爲其指導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切合今後人類發展的歷史大趨勢,因此不斷調整和優化的「一帶一路」倡議仍會不斷砥礪邁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仍會堅定穩步前行。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來源:香港橙新聞網[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