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會展業加快復甦 場地人手急需跟上

梅李玉霞表示,香港會展業的獨特優勢仍然未變。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港會展業今年下半年明顯加快復甦,圖為10月份舉行的秋燈展現場人頭湧湧。 資料圖片
今年首9月展覽業表現

首9月活動總數及入場人次返疫前八成

香港會展業曾遭受疫情嚴重打擊,隨着社會復常,迅速反彈。一項統計顯示,今年1至9月所有活動種類總數已回復疫前2019年的85%,總入場人次亦回復近80%,較預期的七成為佳。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時表示,香港會展業今年下半年明顯加快復甦,獨特優勢仍然保持,疫情時部分離開香港的展覽已經重返,今明年還新增了不少新的展覽及活動,現時已在接洽遠至2029年的會議檔期,預計明年上半年本港的會展業可恢復100%疫情前水平。不過,她同時指,展覽場地及人手不足等挑戰重現,特區政府計劃騰空灣仔政府大樓用地,以作展覽中心及商業大廈之用,惟整個重建計劃料最快2034年才完成,預計會展業在中短期仍要面臨艱難期。

在過去大約3年疫情時間,香港多項亞洲區的展覽和會議被迫取消、延期或改往網上進行,會展業一片慘淡。不過,自今年初復常通關後,加上去年港鐵會展站啟用後,帶動了更多新界東的人流,以及大灣區一日遊的買家,今年本港會展業漸見起色。「所有於疫情前定期在會展中心舉辦大型商貿展覽,已經在今年或將於明年陸續重返會展中心,一個不缺!」梅李玉霞介紹香港會展業疫後復甦情況,在9月舉辦的珠寶展接待超過140個國家及地區訪客,訪客數量已經接近2018年正常年份。

展覽激增 東南亞參展商顯升

隨着特區政府近年着力開拓東盟市場,她提到,來自東南亞訪客 / 參展商佔比明顯上升,東盟參展商佔海外參展商21%,比疫情前增加2.5個百分點,東南亞參展商佔海外參展商達33%,比疫情前更增加6個百分點。而上個財年(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的展覽數量達到127個,比正常年110個還要多。

會展業對於香港的經濟貢獻一向不少,貿發局2022年1月曾發表研究指出,2016年會展業為香港經濟帶來約529億港元(約68億美元) 收入,相等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1%,會展業活動為多個相關行業提供相等於77,000個全職職位,除惠及展覽場地營運商、展覽主辦機構及展台承包商外,也惠及廣告、酒店、零售及餐飲業。故政府十分重視會展業,每年的施政報告都設專項介紹。

檔期緊張 被迫用停車場空間

梅李玉霞在訪問中提到,隨着疫後會展業的復甦,行業挑戰重現,檔期再次緊張,場地供不應求。她舉例,如10月舉行的燈飾展連停車場空間也被迫使用。此外,會展業還面對人手不足挑戰。梅李玉霞指,雖然最近數月人手問題有紓緩,但仍然不足,很多職位皆由臨時工擔任,「有部分職位更是2至3人做,分早、午、晚三更」。

免客戶流失 會展擴建需加快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土地不足是香港的「老問題」,因涉及基建問題,需要5至10年才可解決,但及早正視問題亦重要,因鄰近地區如澳門及深圳在展覽面積的確較香港優勝,香港雖然在管理方面較有優勢,但空間不足長期而言或會導致流失客戶,從而拖慢了香港經濟增長,因展覽、會議及演唱會帶來的往往是高消費族群。

「早前郭富城及張學友在澳門舉行演唱會對香港而言是當頭捧喝,反映了空間不足問題。」李兆波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快會展的擴建速度。至於人手問題,他認為服務業人手的確不足,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搶人手,建議政府加快輸入外勞及企業引入更多創新科技以緩解問題。

香港會議展覽業迅速復甦

◆今年1至9月所有活動種類總數已回復2019年的85%;

◆今年1至9月總入場人次回復近80%,比預期好;

◆上個財政年度(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的展覽數量達127個,比疫前110個更多;

◆所有於疫情前定期在會展中心舉辦的大型商貿展覽,已在今年或將於明年陸續重返會展中心;

◆經常性商貿展覽的數目將回復每年70個,相等於展覽數量總數55%,重返疫情前水平;

◆會展中心在9月珠寶展接待超過140個國家及地區訪客,訪客數量已經接近2018年;

◆現時已接獲2025至2029年的國際大型會議檔期協商;

◆來自中東、東盟買家人數升幅顯著,會展將推出各種清真飯餐。9月、10月各展覽中,餐飲部收到各1萬份餐盒訂單,其中22%屬於清真食品;

◆疫情前的「快樂的煩惱」(happy problem)重新出現, 檔期十分緊張,場地供不應求。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