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科學家向學生傳授「極光攻略」 極地雖寒熱情高 燃起港青科考夢

學生與「雪龍2」號的科學家們及南極「中山站」科學家對談。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極光專家楊惠根和天文光學研究專家李正陽,分享極地科考期間的趣聞和知識。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李正陽介紹他在南極內陸進行天文觀測的工作。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國家極地探索團隊縱使要面對寒冷極端環境,他們對科研的熱情,卻點燃起香港青少年的奉獻精神及科學理想。訪港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的科學家們昨日兵分兩路,分別在香港科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學生進行科普對談。其中在科學館的活動,有來自20多間本地中學的逾250名學生參與,並同步展開線上直播,由團隊中的極光專家楊惠根和天文光學研究專家李正陽,分享極地科考期間的趣聞和知識。楊惠根鼓勵對極地有興趣的香港青年積極投身有關事業,「維持考察站的運轉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未必一定達到很高學歷,在確保運作的前提下,才能展開具體學科的研究工作。」

楊惠根是中國南極和北極科考隊領隊兼首席科學家,曾率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他形容,約20人的考察隊就像一個小社會,成員有廚師、醫生、網絡工程師,也有管道工、木工、記者等,部分人員更是身兼多職。

他介紹,人類的極地探險歷史可追溯到數百年前,不少探險者因此葬身冰海,但人類探尋的步伐沒有因此停止。目前學術界已初步揭開極光的秘密,是一種電流體系,會擾動地球磁場,極光對無線電通信、衛星及跨極航空飛行有深刻的影響。

研究極光盼掌握規律

「極光中有一種現象是極光亞暴,它的能量非常高,甚至可能相當於10顆廣島原子彈。而載人航天器、衛星對電子非常敏感,一枚電子就有可能毀掉一顆衛星。我們研究極光,希望可以掌握規律,預知其發生時間、區域,在極光發生時,主動關閉儀器或避開。」他說。

他又指,觀察極光需要在極地內陸度過一整個冬天,時長近4個月,雖然科考隊會攜帶充足的食物,但進食新鮮蔬菜仍非常艱難。「經過4個月的時間,哪怕是最耐放的土豆、洋蔥也都爛掉了。在南極種菜也不容易,最需要對抗的是水分揮發,我們有一次終於成功種出了兩根小黃瓜,大家都覺得太珍貴了,最後把黃瓜切成最薄的薄片,盡可能分給所有人吃。」

本身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望遠鏡新技術研究室副主任的李正陽,是「雪龍2」號南極科學考察內陸隊員,其工作是在空氣稀薄的南極內陸進行天文觀測。他分享說,南極大氣是整個地球最透明、最乾淨的,幾乎沒有散射,天文望遠鏡可清晰地觀測到各種太空天體,而整個南極的最佳觀測點位於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冰穹A上,該處是南極冰蓋至高點,他曾三次登頂。

他憶述,從「中山站」前往觀測點的旅途,一路可謂驚險重重,既有視線完全遮蔽的「白化天」,也有恍如巨口的冰裂隙,科考隊會攜帶大量的燃料和食物,唯獨不用準備淡水,隊員們口渴時會飲用融化的雪水。

連線「中山站」 了解隊員日常

對談還包括是與千里之外的南極「中山站」科學家連線。參與連線的南極「中山站」副研究員紀拓向港生提到,站內設施較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幅進步,現在有網絡供應,科考隊員可隨時與家人視頻聯絡,還有體育館、娛樂室等,甚至還有Xbox遊戲機,工作之餘大家有許多休閒方式,還會與附近其他國家的科考站隊員互動。

昨日為對談活動主禮的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時表示,希望學生能學習考察隊刻苦奉獻的精神,傳承科研使命。

是次對談活動由綠色未來基金總會和香港極地研究中心主辦,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女探險家李樂詩等亦參加活動。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