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用好惠港政策 望再降ETF通門檻

中國證監會上月19日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後,港股累計上升17.6%。為用足、用好中央的惠港政策,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建議進一步下調,甚至長遠完全取消對ETF合資格產品的資產規模要求,令ETF通的投資組合更多元化,滿足內地、香港與海外投資者的不同財富管理需求。

ETF通合資格產品增逾70%

陳茂波預期,放寬認可基金條件後香港符合條件的基金可增加逾60隻。資料圖片

中證監於上月19日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當中,其中包括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合資格產品範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預計,擴大後的ETF通產品範圍,產品數量可增逾70%,加上將房託基金(REITs)納入互聯互通後,可為兩地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助力香港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ETF生態圈,鞏固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於新措施下,據港交所披露,在ETF的資格準則(南向交易,可買入及賣出)當中,最近6個月日均資產規模的要求,由當前不低於17億港元,大幅下調至不低於5.5億港元;跟蹤的標的指數中,聯交所上市股票權重佔比,由當前不低於90%,下調至不低於60%;跟蹤的標的指數中,港股通股票權重佔比,由當前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及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不低於70%,其他跟蹤的標的指數不低於80%,下調至所有跟蹤的標的指數不低於60%。

南向ETF累計成交逾8000億

至於在ETF的資格準則(北向交易,可買入及賣出)當中,最近六個月日均資產規模的要求,由當前不低於15億元人民幣,大幅下調至不低於於5億元人民幣;跟蹤的標的指數中,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股票權重總佔比,由當前不低於90%,下調至不低於60%;跟蹤的標的指數中,滬股通和深股通股票權重總佔比,由當前不低於80%,下調至不低於60%。

ETF自2022年7月納入互聯互通,為香港ETF市場帶來很大增長動力及新流動性。截至今年3月,南向ETF累計成交額逾8,000億港元。而滬深港通北向交易為內地股市帶來逾1.8萬億元人民幣淨資金流入,南向交易為港股帶來逾3萬億港元淨資金流入。債券通日均成交量由2017年的22億元人民幣,增至今年首季的逾450億元人民幣。

陳茂波:港部署推國債期貨

陳茂波預期,優化基金互認安排將放寬認可基金條件及銷售比例,視乎最終達成的協議,估計放寬後香港符合條件的基金可增加逾60隻,資金規模增加逾50%,有望吸引到更多海內外基金公司來港註冊基金產品,讓投資者有更豐富產品選擇,助力提升香港資產管理中心業務。

他預計是次擴大滬深港通業務及技術準備工作將於3個月內完成,特區政府另外會積極推進兩項雙方已取得共識的項目,包括在港推出國債期貨,與推動大宗交易納入互聯互通機制。而未來亦會爭取擴大互聯互通產品覆蓋面、加入更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優化現有交易機制等。

滙豐:港未來迎兩大增長機遇

香港進入由治及興「快車道」,加上中央早前公布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有分析認為香港未來若可把握好內地機遇,有望打造新增長點。滙豐環球研究昨發表報告指,雖然香港經濟短期內仍面對周期性挑戰,主要受高利率及內地結構性經濟轉型影響,但相信有關挑戰將會逐漸消退,該行看好香港會迎來更多中期增長機遇,並指出香港未來存在兩個主要機遇,分別是發揮專業服務優勢,協助大灣區企業走向全球;及發展成多元化融資中心,積極推動更多離岸人民幣債券及融資。

助內企出海 專業服務具優勢

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晶分析指,香港擁有高質素的人力資源,故於先進生產服務業具有較大競爭優勢,適合處理製造業供應鏈的前端及後期服務,涉及研發、設計、融資及市場推廣。與此同時,香港作為內地門口,有助內地企業拓展全球市場,而為進一步鞏固有關地位,香港可向製造商提供廣泛的生產服務,並與內地政府部門共同制定政策,改善大灣區的業務流程。

近水樓台 掌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劉晶亦提到,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融資中心,可以發展和推廣人民幣計價服務。與在岸人民幣融資相比,香港的優勢在於可滿足與內地沒有聯繫的借款人的融資需求,並有望發揮網絡效應,吸引更多參與者利用香港作為人民幣融資平台。至於非居民之間交易亦有助提升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的地位,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有助鞏固香港的金融體系,亦有機會帶動對財富管理、風險解決方案等其他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支持本地經濟發展。

至於長期規劃方面,劉晶指香港長遠目標是加強8個關鍵領域發展,包括國際金融、創科、貿易、航運、航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作為亞太區主要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相信香港未來會繼續受惠於「超級聯繫人」這個重要角色,成為內地及全球市場投資活動之間的聯繫人。

李家超日前強調要為香港拚經濟、拚發展,讓香港獲得最佳的經濟發展和商機。 資料圖片

招商引才見效 港經濟連增5季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六(5月11日)帶領一眾主要官員與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舉行集思會,就「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性部署」作出深度交流和討論,指出香港現在社會普遍安全穩定,是發展經濟的最佳時期,強調要利用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為香港拚經濟、拚發展,讓香港獲得最佳的經濟發展和商機。

恒生:經濟復甦勢頭持續

事實上,自去年香港復常通關後,在特區政府推動盛事經濟、招商引才,以及中央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等惠港政策支持下,經濟復甦勢頭持續,日前公布的香港今年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升2.7%,遠超預期的0.8%,是連續第5個季度錄得正增長。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指出,香港首季經濟按年增長2.7%,遠高於市場預期,按季增長更達2.3%,反映經濟復甦勢頭持續。

薛俊昇認為,雖然香港經濟面對高利率、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及外圍環境不明朗等挑戰,但相信近期香港資產價格市場氣氛好轉,以及勞工市場穩健,將有助消費信心進一步改善,而政府的支持措施亦有助旅遊業持續復甦。

大行上調港今年增長預測

不少大行近日亦紛紛上調香港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包括野村、摩根大通及高盛,其中,野村由原先估計的2.4%調高至2.7%,高盛最樂觀,估計全年經濟增長3.5%,屬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時公布的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範圍上限。高盛認為,香港首季GDP增長勝預期,主要受惠商品貿易順差較大,隨着全球製造業活動的改善,香港貨品出口可以受惠,為經濟增長帶來動力。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