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界:港可將危機變機遇 拓展新興市場

美國進一步向中國產品加徵累計125%的關稅。多名政商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對美國施壓企圖令中國屈服予以強烈譴責,強調支持國家的堅定立場,沉着應對,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他們坦言,在如此高昂的關稅下,是否再加徵關稅已沒有實際意義,而美國入口商短期內也會暫停接單或落單。不過,香港的商界會將危機變為新機遇,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讓更多的中國製造借船出海,以「兩制」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美國入口商料短期內暫停接單或落單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盧金榮直言,美國的關稅已經相當高,且國際局勢充滿不穩定性,除非能夠在其他地區生產或出口,否則不論生產商、出口商或美國入口商,短期內都會採取觀望態度,暫停接單或落單。他呼籲製造商供應商要小心處理,因為特朗普政策隨時會改變,應在合約上寫清楚有關關稅變動,採取保護措施。

被問及局面會持續多久,他坦言,由於涉及太多變數而難以預測。有消息指美國商界正考慮採取法律途徑,阻止新關稅實施,國家亦計劃採取更多反制措施,預料中美博弈的僵局將會維持一段時間。

盧金榮建議業界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當前首要任務是保障貸款回收和現金流穩定,並審視及調整產能,防止產品堆積,又建議特區政府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和突發風險,果斷推出針對性支援措施,協助企業穩定營運資金。企業亦應加快推動供應鏈及銷售市場多元化,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廠商會前會長史立德表示,全世界都反對美國加徵關稅,可見其影響之大。美國已明顯把關稅矛頭指向中國,他希望大家不要自亂陣腳,相信國家會推出一些措施以作應對。

他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中沒有贏家,美國只是藉此機會企圖佔便宜,然而加徵關稅會直接令美國自身的物價飛漲,相信不久的將來美國市民亦會提出反對。他認為,此等蠻橫的手段,不會令中國畏懼和妥協。

廠商會常務副會長馬介欽認為,美國通過加徵關稅手段企圖逼全世界妥協,並被迫赴美協商關稅,估計大多數國家與美協商的同時,會尋找新的市場,但相信需要數年時間。「早在美國加徵超過20%的關稅時,香港商界已開始部署,包括在東南亞國家開設廠房等,對美國的依賴已逐漸減少,因此這次瘋狂加稅其實對香港商界的實際影響有限。」

他指出,美國現時的政策明顯針對中國,企圖以此讓中國妥協,然而美國此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將導致美國市民亦面對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

廠商會立法會議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吳永嘉坦言,美國加徵關稅至70%或120%,本質上已無分別,因為商界根本難以承受,也不可能繼續有什麼生意。香港作為外向型社會,每年其實美國貨只佔總量不超過6%,故加徵關稅對香港影響有限,在美國早前加徵關稅至20%時,基本上美國入口商已經無法入貨,即使美國居民亦難以承受物價飛漲,「特朗普宣布暫緩其他國家關稅90天是可以預料的,相信高關稅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立法會議員嚴剛表示,特朗普藉暫緩中國以外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加稅,企圖在國際上製造分化,集中火力圍堵及打壓中國,其險惡用心與圖謀注定不會得逞,中央政府採取對等措施堅決反制合情合理合法。「香港作為具有『兩制』優勢及自由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新一輪的資本市場重組過程中,預期將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

讓更多中國製造借船出海

他強調,背靠強大祖國的香港特區,必須超越傳統「超級聯繫人」角色,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讓更多的中國製造借船出海。這也在客觀上要求特區政府要在危機中把握機遇,充分發揮基於普通法系的自由市場優勢,發揮化解美國打壓圍攻的緩衝作用,使香港特區成為國家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穩壓器,以「兩制」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來源:香港文匯報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