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香港特區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以視頻方式發表主旨致辭。夏寶龍表示,我們相信,工商界和企業家定能以港為家、倚港興業,用更有力的實際行動建設香港、貢獻國家。
面對美國濫施關稅嚴重影響中美貿易,有香港和內地商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希望兩地企業攜手出海,開拓新市場。他們的企業已積累了不少在海外擴展商業版圖的經驗,相信這份實力和「一國兩制」帶來的制度優勢,以及兩地商人與國家命運與共的擔當,定會助力商界在當下的挑戰中實現行業的進一步升級。
議員:港企正加速擺脫單一市場依賴
國際貿易戰硝煙瀰漫,美國單邊主義與霸凌行徑令全球經貿生態動盪。香港特區立法會商界(第一)議員、香港總商會理事會成員林健鋒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經濟體,首當其衝承受關稅壁壘、供應鏈受阻等衝擊,但香港商界在風浪中始終堅守原則:「維護國家尊嚴與人民利益,絕不獻媚妥協。」他強調,這份底氣與骨氣,是對「一國兩制」優勢的自信,更是與國家命運與共的擔當。香港企業正加速擺脫單一市場依賴,透過參與國際展覽、拓展東盟、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逐步構建多元化貿易網絡。今年4月香港國際創科展吸引逾150個國際展團,其中歐洲買家數量明顯上升,印證「東方之珠」魅力依舊。
創科展力吸歐洲買家
林健鋒表示,美國近來頻繁以關稅作武器「五時花六時變」,不僅令企業成本激增,更試圖將壓力轉嫁至香港廠商。面對美方要求分擔成本等不合理要求,跪下割地求和絕不可能,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不容交易。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龐大內需市場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始終是香港抵禦外部風險的堅實後盾。從中央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國家政策持續為商界注入信心,讓香港在維護自身利益時更有底氣說「不」。
他表示,香港商界對貿易戰須有持久戰思維。由於商界開拓市場及轉型需要一段時間,特區政府除了推出七招支援措施,還應推動銀行延續「還息不還本」安排、提供額外流動資金等,助企業穩住現金流,為轉型爭取喘息空間。
港信譽佳勝美朝令夕改
林健鋒強調,在全球地緣政治動盪之際,香港的法治精神、資金自由流通與專業服務體系,仍是不可替代的競爭力。以事實來看,歐洲企業近期明顯加強與港合作,正是看重香港背靠祖國與「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這種信任建立在香港長期恪守契約精神、政策連貫透明的基礎上,與美方「朝令夕改」形成鮮明對比,「我們不是誰大誰惡誰正確,而是靠制度與信譽贏得夥伴。」
「轉型需時,短期『陣痛』無可避免,但香港商界深知,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外部打壓,而是自我放棄核心價值。」林健鋒表示,從改革開放初期助力國家引進外資,到今日攜手開拓「一帶一路」機遇,香港與國家始終風雨同舟。面對新挑戰,商界更需以全局視野辨清「誰是真正夥伴」,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將國際網絡優勢轉化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動能。
他強調,歷史已反覆證明,香港的繁榮從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大是大非前,商界與社會各界站穩立場、保持定力,必能在風浪中錘煉出更強大的競爭力,讓東方之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綻放新光芒。
內企:產業轉移「不是退縮,而是升級」
華堅集團董事長、亞洲鞋業協會主席張華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美國新一輪高額關稅導致國內鞋業的出口訂單大面積停擺,企業損失慘重。面對美國的無理霸凌,他認為現在更要加快「走出去」,把產能轉移到關稅優惠的地區。「產業轉移不是退縮,而是升級!」擁有在外拓展商業版圖的他表示,願意無償與業界分享經驗,並呼籲內地和香港企業「抱團出海」,在非洲等新興市場複製中國「世界工廠」的經驗,開拓一片新天地。
出生於江西貧困農家的張華榮,初中輟學後當過兵、做過木工與小販。1984年,他靠販賣布鞋賺到第一桶金,創辦「青春鞋帽廠」,成為江西首家民營鞋廠。然而,張華榮的創業之路一波三折,1992年遭詐騙合資、1996年因歐洲反傾銷被迫轉戰東莞、1997年更因技術與訂單困境負債纍纍,一度想逃往俄羅斯。2011年,他將目光投向非洲,在埃塞俄比亞建成鞋廠,創造「非洲每出口10雙鞋,7雙來自華堅」的成績。2020年,他進一步在埃塞俄比亞投資興建佔地130多公頃的國際輕工業城,不僅為當地提供超過3萬個就業崗位,還帶動中國輕工業企業走出去,在非洲實現集群發展。
今年,美國的關稅戰進一步升級,張華榮談到業界面對的挑戰:「出口美國的貨物被全部叫停,工廠停工,除了已經在海上運輸的貨物,尚未裝船的貨物全部停止生產,大批貨物堆積在香港的倉庫和碼頭。」面對衝擊,他卻顯得從容:「早在2011年,我們就開始布局非洲。現在更要加快『走出去』,把產能轉移到關稅優惠的地區。」
讚埃塞俄比亞具發展潛力
面對日益緊張和複雜的國際關係,張華榮說:「企業不能再抱有幻想,要做好長期準備。」他認為,中國製造業應加速布局多元化市場,拓寬「一帶一路」新市場商機,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形容,埃塞俄比亞享有關稅優惠,加上勞動力與水電成本低廉,如同「30年前的中國市場」,極具發展潛力。
他比喻道,當年德國、日本企業赴華投資成就雙贏,如今中國企業走向非洲,正是歷史重演。「與其被動承受關稅壓力,不如主動開拓新局。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是『世界工廠』。」
被問及企業經營與國家戰略的關係,張華榮態度堅定:「身為中國人,熱愛祖國是根本。把企業做好、帶動就業、為國家創造外匯,就是為國家戰略貢獻力量。」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戰,他信心滿滿:「當年台商、港商來內地,現在輪到我們走出去。」
他呼籲同行「抱團出海」:「華堅在非洲踩過的坑、累積的經驗,願無償分享。只要中國企業團結,定能在國際上抗衡霸凌,開拓一片新天地。」
港企:深耕內地市場必有回報
在香港製鞋業打拚四十餘年的香港鞋業總會永遠榮譽會長梁日昌,親歷國家改革開放浪潮,在十年前將生產線延伸至非洲。面對當下美國關稅戰的烽煙,梁日昌正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內地市場足夠大,只要深耕必有回報。更何況,背靠國家這棵大樹,我們有底氣對霸凌說不!」
出身鞋業世家的梁日昌,自幼在父親的「前舖後居」鞋廠剪線頭、包裝成品。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抓住國家改革開放機遇,將家族業務拓展至深圳、東莞,高峰期每月生產逾十萬雙鞋,九成出口美國。
2011年,在意大利合夥人的牽線下,梁日昌踏上埃塞俄比亞的土地,在當地投資設立兩間工廠,高峰期僱用逾千名當地員工,月產約五六萬雙鞋。為克服物流困境,他見證中埃合作興建鐵路與公路;為適應文化差異,他在工廠設置休息室,讓穆斯林員工齋戒期間稍作喘息。十年磨一劍,如今梁日昌在埃塞俄比亞的生產量佔公司生產量的九成。
梁日昌坦言,貿易戰不會很快結束。經歷過特朗普兩個任期發動的貿易戰,大家一定要放棄幻想,認清現實:「美國根本就是一個反覆無常、不可靠的市場,沒辦法不放棄。」
他表示,為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自己將目光投向國家內需市場。儘管全球經濟波動,中國鞋類內銷量始終穩定,內地市場潛力巨大。目前,該公司正加強產品設計與原料研發,力求在價值鏈中保留更多本土環節。「與其被動等待關稅結束,不如主動開拓新市場。」他強調。
面對日益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梁日昌態度明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只顧短期利益。商界應該與國家站在一起,維護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來源: 香港文匯報 [2025-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