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芬:港口交易或觸發多重審查 國家依法監管不容規避

日前,針對有美媒報道稱長和集團擬將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和其餘41個海外港口「分拆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再次回應稱高度關注有關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並強調「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這一嚴正立場既彰顯了中國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決心,也突顯了對國家安全底線的堅守。在法治框架下,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可循多途介入和監管,反壟斷審查只是其一。

今次盛傳的「分拆交易」是否可行?根據國家《反壟斷法》相關規定,若涉及同一控制人下的資產轉移或關聯方集中,仍會被認定為「一攬子交易」。無論通過子公司還是間接持股公司進行操作,貝萊德對巴拿馬運河物流控制權的潛在威脅始終存在。換言之,「分拆交易」本質上是試圖規避反壟斷審查與評估,掩蓋背後巨大的戰略風險。

除了反壟斷審查,監管部門若從國家安全、跨境資本流動等角度進行審查,同樣有法可依。如我國《‌國家安全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完善糧食、能源、資源、金融、信息、交通等領域的安全保障體系,維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再如《外商投資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建立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進行審查。巴拿馬港口作為關乎中國經濟安全的重要節點,若其控制權全歸美資財團,極有可能危及供應鏈等多方面的國家安全,從而觸發國家安全審查。

個別外媒將中國市監總局的審查歪曲爲「政治干預」 ,存在雙重標準和失實指控!事實上,以 「國家安全」 爲由審查重大交易,在國際上早有先例。2021年,美國海外投資審議委員會(CFIUS)以國家安全爲由,叫停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智路資本(Wise Road Capital)14億美元收購韓國半導體企業Magnachip;2024年,德國政府基于數據安全考量,否决了台灣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對德國晶圓製造商世創(Siltronic)的收購計劃。

這些案例充分說明,對關鍵領域交易保持審慎態度,是各國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普遍做法。當美國等西方國家屢屢以「國家安全」爲由對中國企業設置投資壁壘時,中國以現有法治體系,保障國家核心利益和戰略安全,也完全符合國際慣例!

今次長和事件也足以後來者鑑,國家安全是重大跨國交易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政府依法審查,也向國際社會傳遞明確信號:中國既是規則的遵守者,也是國家主權和安全底線的堅決捍衛者。在法治框架下,中國既繼續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參與全球競爭,同時維護自身核心利益亦會堅定不移。

 

作者黃冰芬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來源:HK01 [2025-05-04]